明代 :李攀龙
城上西山黯黯,斋中秋草离离。风尘微禄相误,疏拙除书自遗。
落日故人对酒,白云仙吏裁诗。萧条回首何处,徙倚论心此时。
咏古 其十二
贪吏常苦富,廉吏常苦贫。不见孙叔敖,其子行负薪。
五霸相代兴,主烈难为臣。令名有遗封,馀财喜没人。
寝丘虽言恶,千载功无湮。
琅琊王歌 其二
炎天五六月,挈枕逐阴凉。絺服不掩体,唤女汲寒浆。
估客乐 其二
估客广州人,出入三江口。一艑载三千,娘但日沽酒。
赋得何仲默
仲默自天秀,弱龄负遐瞩。十六游京邑,艺苑策高足。
挥毫坐华观,怀人理清曲。归来放情志,日晏从所欲。
结好玩遗芳,明德以相勖。古道谅寡谐,遂令伤局促。
和吴太常南楼烟雨之作
南楼迢递俯丹梯,烟雨萧条拂槛低。越徼层阴千里合,吴门春树万家迷。
江流欲动帆樯外,山色才分睥睨西。一自不斋多暇日,新诗谁与醉同题。
杨山人 其四
长裾不为王门宾,千金散尽江湖人。菰城一卧三十春,看尔红颜逐燕雀,终然白发行风尘。
寄元美 其四
何悟淹为郡,风尘日以难。宦情疏自解,人事拙相看。
高枕西山色,清斋大麓寒。期君秋月满,从此挂吾冠。
神弦歌三首 其一 宿阿曲
天门詄荡荡,地户郁沈沈。真官下云中,窈窕从苏林。
送殷正甫内翰之京 其七
帝宠词臣弄彩毫,蓬蒿宫阙五云高。自怜一日成三赋,不分傍人赐锦袍。
汝宁徐使君 其十
解道文章老自知,中原病客重相思。故人寥落看如此,再领专城岂后时。
送徐汝思 其一
天涯明日故人疏,莫向樽前叹谪居。最是孤臣偏雨露,君王不问箧中书。
送王侍御按贵阳
中原遥入楚天长,道出盘江古夜郎。自许铁冠冲瘴疠,兼携白笔扫风霜。
百蛮拥节开雄镇,万里登车揽大荒。莫说壮游非妙选,同时八彦避鹓行。
元美起家按察河南寄促之官
莫道渔樵计已安,主恩堪为一弹冠。足知上国群公疏,犹作中原二子看。
虎观迥连嵩少起,龙门高倚大江寒。与君聊玩人间世,明日抽簪未是难。
燕歌行 其一
秋风萧瑟吹我裳,蟋蟀寥寥啼我床。出门四顾非故乡,谁能客游不断肠。
短歌微吟激繁霜,浮云千里一彷徨。仰看明月流清光,二十八宿罗成行。
高台非阁遥相望,河汉纵横难为梁。胡马北鸣雁南翔,忧来不知从何方。
慊慊伏枕聊自当,涕从中零安得防,岂不怀归道阻长。
灌甫东陂宴
王孙古城隅,东陂托偃仰。回薄始蓊杂,高台忽峻敞。
风波一以交,沦漪恣遐放。列雉翳中流,返照幕鱼网。
曲磴盘层阴,清房殷清响。并逸金谷韵,兼诣濮阳赏。
恢台戒隆曦,披发命吾党。美酒涤烦嚣,泠言发神爽。
至今河朔人,垂声得倜傥。直置病游梁,为心任独往。
登黄榆马陵诸山是太行绝顶处 其一
太行山色倚㠝岏,绝顶清秋万里看。地坼黄河趋碣石,天回紫塞抱长安。
悲风大壑飞流折,白日千厓落木寒。向夕振衣来朔雨,关门萧瑟罢凭栏。
寄宗考功 其二
春色还堪起,青云固可披。振缨人不病,把袂客能诗。
奏事明光殿,抡才藻镜司。稽康犹自懒,早辱巨源知。
寄吴明卿 其八
来自庐山五老峰,梁园宾客更相从。已知无意二千石,出处何如邴曼容。
遣侍儿
孔雀双飞织素年,蛾眉宛转使君前。桃花流水人间去,何处春光不可怜。
闻子与欲诣问诗以代柬 其二
吴观峰高练影长,使君千骑下东方。故人不惜中原色,借尔登临望故乡。
李攀龙
李攀龙(1514—1570)字于鳞,号沧溟,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明代著名文学家。继“前七子”之后,与谢榛、王世贞等倡导文学复古运动,为“后七子”的领袖人物,被尊为“宗工巨匠”。主盟文坛20余年,其影响及于清初。 ► 589篇诗文
录别 其一
碣石篇 其二
艳歌行 其一
重寄元美 其二
寄题离薋园 其一
送殷正甫内翰之京 其二
观猎 其一
寄元美 其五
代建安从军公燕诗并引 其三 代曹子建
杨山人 其二
莫愁乐 其四
重寄元美 其一
四时子夜歌 其二
哭子相 其一
铙歌 其一 朱鹭
寄吴明卿 其四
和梁宪使过密咏天仙宫白松
答右史秋怀见寄 其一
铙歌 其五 翁离
和聂仪部明妃曲 其四
招张少坤
送右史之京 其五
送林章之郎中谳狱南海
送太医令周一之从大将军出塞
九月同殿卿登南山 其四
三洲歌 其三
杪秋登太华山绝顶
燕歌行 其二
登华不注山送公瑕
夏日张茂才见枉林园 其一
塞上曲送元美
九日示殿卿
王中丞破敌辽阳凯歌四章 其二
送徐子与之武昌 其二
初抵浙中感遇一首呈马丈
东村同殿卿送子坤赴选 其一
早春寄吴使君 其二
寄赠梁伯龙
铙歌 其十六 临高台
灵隐寺同吴马二公作
答张秀才简病中见寄 其二
送殷正甫内翰之京 其一
广齐讴行
武太常贞母太常是遗腹子
代建安从军公燕诗并引 其八 代应德琏
初春 其三
和题郭山人五岳游囊杂录 其一 五岳图
山斋牡丹 其二
早夏示殿卿 其一
古诗后十九首 其十五
紫骝马歌 其三
和题郭山人五岳游囊杂录 其三 衲
集张使君别业
答赠沈孟学 其二
古诗后十九首 其十一
感逝示克懋
东门行 其二
于郡城送明卿之江西
汝宁徐使君 其七
五日和许傅湖亭宴集 其一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