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和范景仁王景彝殿中杂题三十八首并次韵 其二十 赐烛

和范景仁王景彝殿中杂题三十八首并次韵 其二十 赐烛

宋代 梅尧臣

天子赐烛昏夜时,嫦娥闭月栽桂枝。称量高下唯妍辞,相与尽心无附离。

求安去病如上池,照耀不容毫发私。品藻一定何可移,光焰夺昼资尔为。

宣王徒美庭燎诗,魏帝自彻月殿披。我朝好士万古垂,搜索贤俊登蒿藜。

孰不力吐肝胆脾,枉用宴饮生胫脂。云龙将见升骙骙,燃此必欲无所遗。

收残喜气如蒸炊,蜜蜂惭愧空多知。

诗人梅尧臣的古诗

十一月七日雪中闻宋中道与其内祥源观烧香

宋代 梅尧臣

三日不相见,逢人问始知。
同车侵朔雪,临水拜灵龟。
絮扑鸳鸯带,花团蛱蝶枝。
如何东郭叟,足迹自穿綦。

依韵诸公寻灵济重台梅

宋代 梅尧臣

梅要山傍水次栽,非同弱柳近章台。
重重叶叶花依旧,岁岁年年客又来。
虽爱千枝竞繁密,还嗟短发已衰颓。
郎官博士留车骑,拥蔽修篁为斫开。

拟王维观猎

宋代 梅尧臣

白草南山猎,调弓发指鸣。
原边黄犬去,云外皁雕迎。
近出长陵道,还看小苑城。
聊从向来骑,回望夕阳平。

和范景仁王景彝殿中杂题三十八首并次韵 其七 夜赋

宋代 梅尧臣

月从东殿生,丛竹照脩竦。叶间清露滴,枝上寒禽动。

閒觉万虑空,静闻严鼓重。官烛剪更明,相看应似梦。

河阳秋夕梦与永叔游嵩避雨於峻极院赋诗及觉

宋代 梅尧臣

夕寝北窗下,青山梦与寻。
相欢不异昔,胜事却疑今。
风雨幽林静,云烟古寺深。
揽衣方有感,还喜问来音。

朱武太傅通判常州兼寄胡武平

宋代 梅尧臣

昔我阳夏公,尝兹同郡治。
政余作东同,草木尚有意。
岂不务安养,斯民歌乐易。
是时有贤才,乡举堪皇器。
今方居冢庐,试质当时事。
愿君思前人,文雅庶未墬。

宿安上人

宋代 梅尧臣

胥裴喜我至,冒雨夜出城。灯前相对语,怪我面骨生。

为言憔悴志,因意多不平。亦见子颔须,长黑已可惊。

知子有所立,毛发随世情。子心且如旧,后辈苦前轻。

寄麦门冬于符公院

宋代 梅尧臣

佳人种碧草,所爱凌风霜。佳人昔已殁,草色尚苍苍。

陆行载以车,水行载以航。于今五六年,与我道路长。

思人不忍弃,期植寒冢傍。我嗟复北去,安得毕此丧。

留植精舍中,远挈防根伤。他时京岘下,不比野蒿黄。

邵考功遗鲚鱼及鲚酱

宋代 梅尧臣

已见杨花扑扑飞,鲚鱼江上正鲜肥。早知甘美胜羊酪,错把莼羹定是非。

依韵阎中孚职方暴雨幸凉

宋代 梅尧臣

天津赫日欲焦拆,西北风来斗减威。
太帝宫庭无暑入,大明冠佩退朝归。
泠泠冷袭琉璃簟,奕奕凉翻翡翠帏。
交扇不须烦素手,淋漓谁复汗频挥。

依韵四和正仲

宋代 梅尧臣

四和还如九酘醅,更醇更美未嫌来。
相逢莫作两般眼,一饮不辞三百杯。
嵇阮当时无俗虑,山王虽贵亦能陪。
如今世态尤堪薄,只把官资满眼堆。

送红梅行之有诗和依其韵和

宋代 梅尧臣

缀缀红梅肥似蜡,蒙蒙飞雨洒如脂。
吴郎齿软食不得,翻忆张公大谷梨。

依韵许主客北楼夜会

宋代 梅尧臣

一日能逢几笑欢,高楼红蜡滴金盘。
吟余陇首云初散,唱尽阳关露已寒。
不管星河渐西落,自将烟水去程宽。
当时坐客各南北,谁忆重游泛木兰。

石兰

宋代 梅尧臣

言石曾非石上生,名兰乃是兰之类。
疗疴炎帝与书功,纫佩楚臣空有意。

泊下黄溪

宋代 梅尧臣

黄溪晚来泊,得见田家微。
刺艇斜阳下,耕洲载来归。
牛鸣向窂犊,犬喜入人衣。
复有返樵者,檐枯翘雉肥。

余之亲家有女子能点酥为诗并花果麟凤等物一

宋代 梅尧臣

翦竹缠金大於掌,红缕龟纹挑作网。
琼酥点出探春诗,玉刻小书题在牓。
名花杂果能眩真,祥兽珍禽得非广。
礧落男儿不足为,女工余思聊可赏。

送谢师厚太博通判汾州

宋代 梅尧臣

频官吴越馆粳稻,况住南阳多水田。况登太行入汾曲,正穫

和范景仁王景彝殿中杂题三十八首并次韵 其十八 赐酒

宋代 梅尧臣

时颁光禄酒,花出汉宫墙。湛露承天渥,流霞落羽觞。

近亲龙尾道,远袭雀头香。溺殿人谁见,终知曼倩狂。

赠太子太傅王尚书挽词二首

宋代 梅尧臣

周原开陇隧,卤部葬名臣。
北极履声绝,东朝车迹湮。
藏舟移夜壑,栖鵩去承尘。
共看刘宽墓,碑阴几许人。

饮刘原甫舍人家同江邻几陈和叔学士观白鹇孔

宋代 梅尧臣

主人凤皇池,二客天禄阁。
共来东轩饮,高论杂谈谑。
南笼养白鹇,北笼养孔雀。
素质水纹纤,翠毛金缕薄。
大夸凫柄鼎,不比龙头杓。
玉印传条侯,字辩亚兴恶。
钿剑刻辟邪,符宝殊制作。
末观赫连刀,龙雀铸鐶锷。
每出一物玩,必劝众宾酌。
又令三云髻,行酒何绰约。
固非世俗驩,自得阅古乐。
圣贤泯泯去,安有不死药。
竟知不免此,乌用强检缚。
开目即是今,转目已成昨。
归时见月上,酒醒见月落。
怳然如梦寐,前语诚不错。
梅尧臣

梅尧臣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 569篇诗文

宋代古诗词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