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送刘继邺秀才归当涂

送刘继邺秀才归当涂

宋代 梅尧臣

鹓雏始出巢,欲矜五色羽。乃见郡鸱盘,壤中将有取。

梧桐与竹实,安得在平土。所趣固已殊,而何不远举。

幸失网罗目,宜还兰蕙圃。故乡有嘉林,其下可以处。

会侍朝阳鸣,贺夔成律吕。

诗人梅尧臣的古诗

和范景仁王景彝殿中杂题三十八首并次韵 其二十 赐烛

宋代 梅尧臣

天子赐烛昏夜时,嫦娥闭月栽桂枝。称量高下唯妍辞,相与尽心无附离。

求安去病如上池,照耀不容毫发私。品藻一定何可移,光焰夺昼资尔为。

宣王徒美庭燎诗,魏帝自彻月殿披。我朝好士万古垂,搜索贤俊登蒿藜。

孰不力吐肝胆脾,枉用宴饮生胫脂。云龙将见升骙骙,燃此必欲无所遗。

收残喜气如蒸炊,蜜蜂惭愧空多知。

阻风宿大信口

宋代 梅尧臣

东梁如印蚕,西梁如游鱼。
二山夹大江,早暮潮吸嘘。
解舟辞姑熟,速欲还吾庐。
风逆未可前,泊浦近烟墟。
波中事网罟,乘月多夜挐。
冰滩聚鸣雁,霜葭正疏疏。
是时昴毕中,旷渺天地虚。
静坐人已眠,我虑久洗如。
自起取美酒,独酌邀蟾蜍。
蟾蜍射白光,入盏亦踌蹰。
醉本不解舞,欲揽常娥袪。
昔对谪仙人,此意复在予。
既醒裂尺素,立作数行书。
寄与青山冢,精灵其有诸。

汝坟贫女

宋代 梅尧臣

时再点弓手,老幼俱集。大雨甚寒,道死者百余人。自壤河至昆阳老牛陂,僵尸相继。
汝坟贫家女,行哭音凄怆。
自言有老父,孤独无丁壮。
郡吏来何暴,县官不敢抗。
督遣勿稽留,龙钟去携杖。
勤勤嘱四邻,幸愿相依傍。
适闻闾里归,问讯疑犹强。
果然寒雨中,僵死壤河上。
弱质无以托,横尸无以葬。
生女不如男,虽存何所当!
拊膺呼苍天,生死将奈向?

寄题洪州李氏涵虚阁

宋代 梅尧臣

耳熟滕阁美,未为豫章游。
近闻东湖上,可见西山头。
朝爱云气生,暮数鸟行幽。
主人趣向远,登览日不休。
父兄已三人,挂冠此迟留。
他年傥一往,风物咏可周。

青龙海上观潮

宋代 梅尧臣

百川倒蹙水欲立,不久却回如鼻吸。
不鱼无守随上下,阁向沧洲空怨泣。
推鳞伐肉走千艘,骨节专车无大及。
几年养此膏血躯,一旦翻为渔者给。
无情之水谁可凭,将作寻常自轻入。
何时更看弄潮儿,头戴火盆来就湿。

次韵答黄介夫七十韵

宋代 梅尧臣

春风不择草,万卉皆发萌。盛夏一长养,秋实俱与成。

舂粒以蒸炊,刈枯以煎烹。工师调五音,不问咸与韺。

自取众律和,黍谷动华英。可以荐祖庙,可以陈帝庭。

良将统万卒,所向若惊霆。战斗众益勇,号令夜益明。

破敌必拉朽,不见坚阵横。我观欲物际,亦在农力兴。

我观合奏时,亦在考击并。我观成功日,亦在间得情。

草木有美恶,造化无喜憎。五声有高下,一致不可评。

三军用貔虎,不较蚊睫螟。大君设时网,广海无漏鲸。

磊落黄夫子,为学不自轻。四十登贤科,良贾售百朋。

得志岂计晚,成名等众荧。旧交半存没,新知慕徒倾。

老鹤晴一唳,随风无近声。好论古今诗,品藻笑钟嵘。

欲扫李杜坛,未审谁主盟。我衰百事倦,白首聊穷经。

两目生昏花,犹胜张籍盲。读书爱日永,秉扇自驱蝇。

但恶乱我思,非与小物勍。清飙飒然来,喜得如弟兄。

散帙空堂上,垂冠发星星。载诵尧舜篇,幸今时太平。

不学遁世士,投竿泛东溟。不袭贪生人,炼气噏日精。

不羡富贵翁,歌吹满重城。独守萤火光,莫揽蟾蜍晶。

人生转头间,未免一铭旌。区区逐甘鲜,鼎鼎夸佩缨。

安知西山饿,熟识绵上耕。彼勿叹凤衰,此正歌鸿冥。

分合没穷巷,迹涩蹈高闳。妻子易为饱,粟帛不足营。

岂乏一器饭,岂乏一杯羹。肯为浊河浊,愿作清济清。

韩愈尝有言,百物皆能鸣。特称孟东野,贫箧文字盈。

到死只冻馁,何异埋秦坑。今我已过甚,日醉希步兵。

神仙多羽翼,一一飞蓬瀛。乃知无道气,难可强留形。

鄙性实朴钝,曾非傲公卿。昔随众一往,或值谤议腾。

曰我非亲旧,曰我非门生。又固非贤豪,安得知尔名。

是时闻此言,舌直目且瞠。俄然我有答,贤相持权衡。

喜士同周公,其德莫与京。我去岂不送,我往岂不迎。

自为筋力寡,路远艰于行。未若归教子,遗金徒满籯。

岁月苦易得,颜貌日可惊。身虽厌役役,心亦远硁硁。

归思吴洲橘,梦忆楚江萍。试看两围棋,白黑何所争。

朝脱泥涂困,暮失云衢亨。物理既难常,达生重飞觥。

曾以文豹章,远喻子怀能。曩者忤贵势,悔说乌鸟灵。

乌灵反见怒,终恨屈此诚。当时语颇错,盍呼为大鹏。

于兹傥遇之,应解颈颊赪。韵尽意未尽,且用此报琼。

早春田行

宋代 梅尧臣

风雪双羊路,梅花溪上村。
鸟呼知木暖,云湿觉山昏。
妇子来陂下,囊壶置树根。
予非陶靖节,老去爱田园。

依韵吴正仲广德路中见寄

宋代 梅尧臣

匆匆车马鸣,趁此天新晴。
归逢暮春月,正值气候清。
久已念行迈,遂往不计程。
吾贫莫具酒,祖席愧群英。
美{炙火换肉}割肥鹅,大觥酌冰琼。
虽无绿琴奏,尚有青松声。
日昃君未醉,睠睠愁将行。
视景不可驻,渐向西林倾。
去无儿女悲,慷慨怀抱明。
明当发野馆,跨鞍犹宿酲。
故人桃州守,走吏来相迎。
道傍蔷薇花,自引蝴蝶轻。
随风香袭人,乃觉离思婴。
求友彼黄鹂,绕树啼{左口右幽}嘤。
言会且未涯,返睇还顿惊。
始忆康乐言,赏心良难并。
不见水鸭飞,但起野鸳情。
向来东溪上,相望何盈盈。
扬鞭动悲吟,复恨隔高城。
高城在何处,春云漭然平。
白醪瓮已熟,紫线莼已生。
聊寻父老饮,况是溪鱼烹。

依韵和通判八月十五夜招翫月二章

宋代 梅尧臣

一年一见最堪惜,百岁百夕能几多。
纵有明年似今夕,明年同会复如何。

送方进士游庐山

宋代 梅尧臣

长风沙浪屋许大,罗刹石齿水下排。
历此二险过湓浦,始见瀑布悬苍崖。
系舟上岸入松径,三日踏穿新蜡鞋。
路盘深谷出岭望,后山日照前山霾。
偶逢风雨恐衣湿,侧倚石胁人相乖。
雨收不觉在高处,却见僮仆提携偕。
水声不绝鸟声好,药草香气人人怀。
老僧避俗去足跣,野客就涧开门为。
树隐映见寺刹,层层杳杳跻云阶。
坞田将获鸟雀横,秋果正熟猴猿。
东林淡应似旧,唯此足以待尔侪。
子心洒落撇然往,我主尘垢难磨揩.

读司马季主传赠何山人

宋代 梅尧臣

长安新雨後,九陌少行人。
同舆有宋少,游市怀隐沦。
日闻古贤哲,必与医卜邻。
来过季主室,再拜语逡巡。
矍然悟辞貌,何为居埃尘。
捧腹乃大笑,吾道非尔臻。
骥惭罢驴驷,凤岂燕雀亲。
筮占聊助上,功利傥及民。
大夫与博士,登车若丧神。
今我见何遯,始验太史真。
顺性诲善恶,不离义与仁。
言孝谕为子,言忠谕为臣。
又得蜀严比,宁将日者均。
京都盛龟筴,坐肆如鱼鳞。
噤口不正言,唯能辨冬春。
鸿冥复何慕,安得鸡骛驯。

和吴冲卿学士石屏

宋代 梅尧臣

吴夫,佩银龟。
乘天马,索怪奇。
忽得虢略一片石,其中白色圆如规。
又有树与乌,画手虽妙何能为。
吴乃持问欧阳公,比公曩获尤可疑。
疑不为辨赋以诗,诗辞粲粲明星垂。
复遣齎来使我和,坐上钜公傍睨之。
范侯实有杨雄学,咸云此理难究推。
我归涤虑反覆思,义虽不经聊解颐。
月与太阳合朔时,阳乌飞上桂树枝。
枝上作窠生群儿,人不知天公。
天公欲俾世间见,影著石面如黏黐。
乌既不得去,月亦不可移。
留为千古作好玩,慎勿倾仆同玉碑。

水荭

宋代 梅尧臣

灼灼有芳艳,本生江汉滨。临风轻笑久,隔浦淡妆新。

白鹭烟中客,红蕖水上邻。无香结珠穗,秋露浥罗巾。

依韵李密学合流河口见怀

宋代 梅尧臣

二水交流抱闾井,清潭几曲自渊回。
已浮画舸遥遥去,更爱双鷖泛泛来。

和蔡仲谋苦热

宋代 梅尧臣

大热曝万物,万物不可逃。
燥者欲出火,液者欲流膏。
飞鸟厌其羽,走兽厌其毛。
人亦畏絺綌,况乃服冠袍。
广厦虽云托,呼风不动毫。
未知林泉间,何以异我曹。
蝇蚊更昼夜,肤体困爬搔。
四序苟迭代,会有秋气高。

与仲文子华陪观新水硙

宋代 梅尧臣

湖壖此兴硙,许俗见仍稀。激射聊因势,回环岂息机。

水如岩下过,人悟雪中归。坐想韩夫子,心应不道非。

走笔送王琪

宋代 梅尧臣

江南二月草青青,送子归时已满汀。
谁信而今有忠义,只知七日哭秦庭。

依韵四和正仲

宋代 梅尧臣

四和还如九酘醅,更醇更美未嫌来。
相逢莫作两般眼,一饮不辞三百杯。
嵇阮当时无俗虑,山王虽贵亦能陪。
如今世态尤堪薄,只把官资满眼堆。

刘原甫观相国寺净土杨惠之塑像吴道子画又越

宋代 梅尧臣

吾侪来都下,将踰三十春。
不闻此画塑,想子得亦新。
兹寺临大道,常多车马尘。
设如前日手,晦昧已惑人。
曷分今与古,曷辩伪与真。
闽缁图凤姿,越释弹龙唇。
但知五彩烂,徒谓五音淳。
孰识商声高,孰惊眸子神。
不能评谱品,索玉翻得珉。
二君才调高,言若羽翮振。
将令寻常工,千岁传不泯。

悼亡三首

宋代 梅尧臣

结发为夫妇,于今十七年。
相看犹不足,何况是长捐!
我鬓已多白,此身宁久全?
终当与同穴,未死泪涟涟。

每出身如梦,逢人强意多。
归来仍寂寞,欲语向谁何?
窗冷孤萤入,宵长一雁过。
世间无最苦,精爽此销磨。

从来有修短,岂敢问苍天?
见尽人间妇,无如美且贤。
譬令愚者寿,何不假其年?
忍此连城宝,沉埋向九泉!

梅尧臣

梅尧臣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 569篇诗文

宋代古诗词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