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汝坟贫女

汝坟贫女

宋代 梅尧臣

时再点弓手,老幼俱集。大雨甚寒,道死者百余人。自壤河至昆阳老牛陂,僵尸相继。
汝坟贫家女,行哭音凄怆。
自言有老父,孤独无丁壮。
郡吏来何暴,县官不敢抗。
督遣勿稽留,龙钟去携杖。
勤勤嘱四邻,幸愿相依傍。
适闻闾里归,问讯疑犹强。
果然寒雨中,僵死壤河上。
弱质无以托,横尸无以葬。
生女不如男,虽存何所当!
拊膺呼苍天,生死将奈向?

梅尧臣汝坟贫女赏析

  诗里通过汝河边上一位贫家女子的悲怆控诉,描叙了一个由于征集乡乒,致使贫民家破人亡的典型事例,反映宋仁宗时期人民在兵役中所遭受的苦难。和另一首《田家语》是作于同一年的姊妹篇。
  起笔两句入题:“汝坟贫家女,行哭声凄怆。”这个诗题《汝坟贫女》定得很有意义,《诗经·周南》中,就有一篇《汝坟》诗,“汝坟”,指汝河堤岸边上。那首诗,用一位妇女的口气描写乱世,说丈夫虽然供役在外,但父母离得很近,仍然有个依靠。这一篇取《汝坟》旧题,也用一位女子的口吻来描叙,但这位妇女的遭遇却更加悲惨。作者从她走着哭着的凄怆声音,引入下文悲酸的诉说。诗从第三句“自言有老父”到末句“生死将奈向”,全是贫女控诉的话语。这段话可分为三小段。第一小段由“自言有老父”,至“幸愿相依傍”八句,诉说老父被迫应征的情况。前四句诉说家中孤苦,没有丁壮,老父年迈无依。郡吏征集弓手,强迫老父应征,县官虽知实情,却不敢违抗。后四句诉说老父被督遣上路,符令紧迫,不许稽留,老人只得拄着拐杖应役。在老父上路之时,贫女殷殷地嘱托同行的乡邻,恳求他们照顾年迈的父亲。按照当时诏书“三丁籍一”的规定,这家本不在征集之内,但是官吏们取媚上司,多方搜集丁口,以致超过兵役年龄的老人,也被搜索入役。《田家语》诗中所写的“搜素稚与艾,唯存跛无目”,与这里所说的情况相同。
  第二小段由“适闻闾里归”至“僵死壤河上”四句,诉说老父出征之后,隔了一段时日,闾里有人从戍所回来。贫女前来问讯,怀疑她父亲还在勉强撑持,但回答的是她父亲已在寒雨中僵冻而死,露尸在壤河边上。
  第三小段由“弱质无以托”至结尾句“生死将奈向”六句,叙说老父死后,贫女弱质,孤苦无依,老父的尸体运到村里,也无力安葬。只好捶胸痛哭,呼天抢地,悲痛自己是个女儿,不如男子,虽然活在世上,却没有什么用,就连自己是生是死,也不知如何了结。
  全诗语言质朴,字字悲辛,纯用自诉口气,真挚感人。诗里写的,仅仅是在兵役中被折磨而死的一个实例,但这个事例,是成千成百事例中的一个,很有代表性。它道出了当年兵役过滥,使人民遭受苦难的悲惨实况。诗的小序说:“时再点弓手,老幼俱集,大雨甚寒,道死者百余人,自壤河至昆阳老牛陂,僵尸相继。”可见当时无辜的人民,未遭外患,先受内殃,所造成的社会悲剧是十分惨痛的。

梅尧臣汝坟贫女赏析二

  这首诗是描写汝坟贫女哭诉朝廷的兵役给人民造成的灾难和痛苦。此诗所写是有史实根据的,作者原注称“时再点弓手,老幼俱集”,据与作者同时的司马光《论义勇六割子》之《第一割子》说:“康定、庆历之际,赵元吴叛乱……国家乏少正兵,遂籍陕西之民,三丁之内选一丁以为乡弓手……闾里之间,惶扰愁怨……骨肉流离,田园荡尽。”(见《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卷三十一至卷三十二)可以与此诗所写互相印证。不同的是此诗以一个家庭的悲剧形象地反映这段历史,龙钟老人拄杖应征,死在阴雨严寒之中,弱质贫女,无所依托,“拊膺呼苍天,生死将奈向?”这种对生命绝望的呼唤,比历史记载更生动、形象并深刻地揭露兵役的残酷和罪恶。这便是这首诗歌所达到的艺术高度。
  这是一首叙事诗,开头二句交代环境,引出人物。“汝坟”,指河南汝河岸边。《诗经·周南》中有《汝坟》一首,诗中以妇女口吻说道:“鲂鱼额尾,王室如毁。虽则如毁,父母孔迩。”朱熹《集注》认为是写“汝坟之人”,“供纣之役,其家人见其勤苦而劳之”。事情竟如此之巧,历史上最反动的纣王在这里征集徭役,宋仁宗也在这里募集兵丁,诗人通过这一令人容易产生联想的典型环境,便把这次徭役的性质告诉读者。下面便同样以妇女的口吻控诉徭役的罪恶——“行哭音凄怆”,真是高度的艺术概括!你看她一边行走,一边啼哭,那声音多么凄惨、悲怆!仅这一句造成的气氛已笼罩全篇。
  从“自言有老父”以下,可分三个段落。这位女子只有一位老父相依为命,“孤独无丁壮”一句很像北朝民歌《木兰诗》所说的“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在交代了家庭成员以后,便说郡吏突然上门,把老父抓走。一个“暴”字写出了郡吏凶恶的气势,而“县官不敢抗”一句则是对“暴”字的补充,连县官都不敢违抗,何况平民百姓呢。这里的“县官”,恐是诗人自指。“督遣”二句,几乎使人听到郡吏呵斥声,他们凶神恶煞似的督促壮丁们离村,不准迟延,更不准停留。女子的老父虽已年迈龙钟,步履维艰,还要拄着拐杖前往兵营。女儿见状,于心不忍,便再三嘱咐被抓去的邻人,希望邻人路上多多照顾老父。这“四邻”二字,反映出被抓者之多,恐怕比历史上所载的“三丁选一”还大大地超过。以上为第一段。过了一段时间,村子里渐渐有人被放回,女子连忙去打听,在她心目中,老父或许还能勉强支撑。“疑犹强”三字,写人物的心理状态极为贴切,这使人们想到在老父去后,她心中始终忐忑不安,疑信参半:一会儿担心老父累倒了,一会儿又希望他能活着回来。由于经过这样的铺垫,下面“果然寒雨中,僵死壤河上”,便如晴天霹雳,震撼着这位女子的灵魂。啊,老父果然死了,在大雨严寒的时刻,在“僵尸相继”的壤河道中!诗笔至此,达到了高潮。这是第二段。
  老父死了,只留下一个孤苦伶仃的弱女,又能依靠谁呢?老父的尸体横躺在壤河道中,又有谁给安葬呢?生者如此痛苦,死者如此凄惨,这是一幅惨绝人寰的图景。面对如此现实,女子毫无办法,只好自怨自艾:她恨自己身为女子,不能代父从军,又不能为父营葬,虽然活着又能顶什么用呢?最后她捶胸顿足,口呼苍天,是生是死,莫知所从。“将奈向”,据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卷三云:“义犹云奈何也。”如黄庭坚《归田乐引》词:“前欢算未已,奈向如今愁无计!”盖为宋时俗语。此诗用这三字作结,颇符合诗家所说的“言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值得人们吟味和深思。这是第三段。
  此诗的特色在于叙事中带有真挚的感情。作者虽是客观地反映当时徭役带给人民的苦难,但通过诗中人物之口抒发了父女之情、反对暴政之情,特别是最后一段写老父横尸道路,女儿欲葬不能而自己的命运又生死未卜,呼天抢地,感人至深。因此此诗又可称之为“叙事抒情诗”。
  通览全诗,值得惊叹的是诗人在创作上的勇气。他把犀利的笔锋直接指向宋朝的兵制,激烈地反对统治者所进行的战争。“郡吏来何暴,县官不敢抗”二句,颇值得人们深思。郡吏为何那样凶暴?县官为何不敢违抗?简言之,是因为来头很大。这不是在暗示上有朝廷撑腰么?宋朝以诗歌讥切时政,往往是要受到处分的,苏轼的“乌台诗案”便是一例。比苏轼略早的梅尧臣用比苏轼激烈得多的诗篇,的确是十分难得的。

梅尧臣汝坟贫女创作背景

  公元1040年(宋仁宗康定元年),作者任襄城(今河南中部县治)县令,在汝河流域。当时西夏犯边,朝廷下令征集乡兵。又值夏雨成灾,河水暴涨。作者区区县令,无力改变局面。做此诗与《田家语》同时。《诗经·周南》有《汝坟》篇,为乱世之辞,作者以之为题。

诗人梅尧臣的古诗

同永叔子聪游嵩山赋十二题 其十一 登太室中峰

宋代 梅尧臣

日夕望苍崖,崭崭在天外。及来步其巅,下见河如带。

半壁云树昏,山根已霶霈。

月下怀裴如晦宋中道

宋代 梅尧臣

九陌无人行,寒月净如水。
洗然天宇空,玉井东南起。
我马卧我庭,帖帖垂颈耳。
霜花满黑鬣,穴欲致千里。
我仆寝我厩,相背肖两巳。
夜深忽惊魇,呼若中流矢。
是时兴我怀,顾影行月底。
唯影与月光,举止无猜毁。
吾交有裴宋,心意月影比。
寻常同语默,肯问世俗子。

答中上人卷

宋代 梅尧臣

生平多交友,常恨会遇稀。
每念相笑语,昨是今或非。
重惜向时游,出处苦乖违。
从今傥有酒,莫问梨粟微。
前夕呼我饮,遣奴来扣扉。
暗犯风雪往,醉脱冠服归。
夜来新霁月,清吐万里辉。
刘郎戴幅巾,江叟披褐衣。
相过无百步,谁虞窃诃讥。
三家苦循环,但知具甘肥。

周仲章都官示卷因以赠之

宋代 梅尧臣

赭白西北来,本是天马种。
朝秦暮至吴,嵩华如历冢。
伯乐曾未逢,垂头牧青陇。
今朝顾我鸣,振鬣耳耸耸。
声生秋风悲,已丧荆轲勇。
谁牵驾鸾车,高蹑云雾拥。

依韵和韩子华陪王舅道损宴集

宋代 梅尧臣

云低未成雪,寒气已侵席。
冻醪倾白已,乾果列紫赤。
风微时破面,亭敞宜张帟。
来望野与通,古城何额额。
邀射弓钧开,破的翦羽白。
助中声喧呼,不觉屡倾帻。
醉惊一发功,谁许百金易。
非等将帅能,聊将宾友适。
中酒作暴谑,心亲语多剧。
吾侪固不羁,安可限常格。
去忌无俗流,起酌惊臧获。
八龙观诸韩,头角相戢迫。
参差玉峰前,爱慕不知夕。
谁嗟短景移,能使吝情释。
为贺主人翁,贤甥无久隔。
此会举世稀,频频奚所惜。

答宣阗司理

宋代 梅尧臣

风赋义趣深,传训或得失。
後人语虽或,辨识犹百一。
欧阳最我知,初时且尚窒。
比以为橄榄,回甘始称述。
老於文学人,尚不即究悉。
宜乎与世士,横尔遭诟唧。
誓将默无言,负暄方抱膝。
非非孰是是,都莫答问诘。
岁暮宣参军,辞如鲍昭逸。
粲然倾明珠,褎我颇过实。
便言楚江萍,光彩侔旭日。
自惭流浪踪,不得蒿芹匹。
复为苦硬句,酬报强把笔。

元日合门拜表遇雪呈永叔

宋代 梅尧臣

六花随表拜东厢,庭下遥呼万岁长。
王会图中陈璧马,汉官仪里湿旗常。
因风乱絮沾螭首,似鹄轻毛落井床。
素发垂冠少颜色,众人休笑老为郎。

赠陈孝子庸

宋代 梅尧臣

康州水边龙母坟,草树蒙蒙起风雨。
草色草蛇时往来,野鼠不穴坟上土。
嗟哉异类犹厚亲,岂彼人兮忘恃怙。
果生陈子孝且仁,终日劬劬在民伍。
天清天顺感其和,嘉禾骈枝立如股。
遐乡叹慕为尔邻,太守欣言出吾部。
中州士人传以夸,照顽烁孽良有补。
唯时火德君道明,粤南祝融孝所生。
若然宁独一陈生,筑堠表庐从此数。

咏王宗说园黄木芙蓉

宋代 梅尧臣

水中兼木末,相拟有嘉花。
玉蕊圻蒸粟,金房落晚霞。
涉江从楚女,采菊听陶家。
事与离骚异,吾将搴以夸。

和韩子华桂花

宋代 梅尧臣

莫以天下桂,皆为月中物。
犹言月有兔,野岂无狡窟。
空山桂花多,艳色粲然发。
樵客不知贵,奈何薪爨屈。

与道损仲文子华陪泛西湖

宋代 梅尧臣

冰消湖已绿,渺渺鸭头春。
船学吴儿刺,吟稀楚老新。
对出怜去鸟,隔树识游人。
谁念沧江上,风柔采白苹。

洛阳牡丹

宋代 梅尧臣

古来多贵色,殁去定何归。
清魄不应散,艳花还所依。
红栖金谷妓,黄值洛川妃。
朱紫亦皆附,可言人世稀。

次韵和再拜

宋代 梅尧臣

建溪茗株成大树,颇殊楚越所种茶。
先春喊山掐白萼,亦异鸟觜蜀客夸。
烹新斗硬要咬盏,不同饮酒争画蛇。
从揉至碾用尽力,只取胜负相笑呀。
谁传双井与日注,终是品格称草芽。
欧阳翰林百事得精妙,官职况已登清华。
昔得陇西大铜碾,碾多岁久深且窊。
昨日寄来新脔片,包以{上竹下撩}蒻缠以麻。
唯能剩啜任腹冷,幸免酩酊冠弁斜。
人言饮多头颤挑,自欲清醒气味嘉。
此病虽得优醉者,醉来颠踣祸旲涯。
不愿清风生两腋,但愿对竹兼对花。
还思退之在南方,尝说稍稍能啖蟆。
古之贤人尚若此,我今贫陋休相嗟。
公不遗旧许频往,何必丝管喧咬哇。

愿嚏

宋代 梅尧臣

猛虎不独宿,鸳鸯不只栖。
虞舜游苍梧,帝子夜向潇湘啼。
时既禅禹妃亦老,老泪洒竹无高低。
流根及昏駮红藓,此情乃与天地齐。
我今斋寝泰坛下,侘傺愿嚏朱颜妻。

重送曾子固

宋代 梅尧臣

楚泽多年一卧龙,新春雷雨起鳞踪。
谁知天上争腾跃,偶落池中杂噞喁。
且自摧藏随浪去,何当驾驭使云从。
刘累只说古来有,暂屈泥蟠莫便慵。

依韵和唐彦猷华亭十咏 其四 柘湖

宋代 梅尧臣

柘土久陷没,千里嗟水滨。不复吴盐邑,空有秦女神。

浩荡吞海日,旷阔迷天津。扁舟谁能往,旦暮逢渔人。

次韵王舍人忆省中小桃寄江学士

宋代 梅尧臣

浅绽燕脂紫蜡芳,深斟吴酎白琼觞。凤池人忆去年艳,雉省客无今日狂。

髣髴物华先上苑,依俙歌吹下昭阳。平明社雨莫催促,应玩移床欲近傍。

依韵和永叔都亭馆伴戏寄

宋代 梅尧臣

去年锁宿得联华,二月墙头始见花。
今日都亭公感物,明朝太学我辞家。

咏严子陵

宋代 梅尧臣

不顾万乘主,不屈千户侯,
手澄百金千,身被一羊裘。
借问此何耳,心远忘九州。
青山束寒滩,溅浪惊素鸥。
以之为朋亲,安慕乘华輈。
老氏轻璧马,庄生恶牺牛。
终为蕴石玉,敻古辉岩陬。

五月十日雨中饮

宋代 梅尧臣

梅天下梅雨,绥绥如乱丝。
梅生独抱愁,四顾无与期。
妻孥解我意,草草陈酒卮。
槛外百竿竹,新笋高过之。
竹色入我酒,变作青琉璃。
一饮眼目光,再饮言语迟。
三饮颓然兀,左右叹我衰。
有鸟从东来,引头闯深枝。
发声醒我醉,提壶美无疑。
典衣不直钱,唯是布与絺。
安得如古人,车傍挂鸱夷。
梅尧臣

梅尧臣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 569篇诗文

宋代古诗词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