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柳枝词十三首 其四

柳枝词十三首 其四

宋代 司马光

属车隐隐远如雷,陈后愁眉久不开。杨花都不知人意,故入长门宫里来。

诗人司马光的古诗

再呈宜甫

宋代 司马光

西家壶已倒,次第向东邻。
朱户如坚闭,黄花恶笑人。

喜景仁直秘阁

宋代 司马光

延阁屹中天,积收云汉连。
神宗重其选,国土此为偏。
夫子岷嶓秀,声名俊造先。
清标峻不及,胜气驶无前。
待价犹怀璧,临歧肯著鞭。
介推不求显,张季久主迁。
玉槛钩陈上,丹梯北斗边。
帝容瞻日角,宸翰照星躔。
职秩曾无贵,光华在得紧。
公卿殊未晚,尚少买臣年。

又和雪霁

宋代 司马光

南宫来几时,挟纩易春衣。
意谓花将晚,何言雪尚飞。
夜声通旅枕,晓色弄晴晖。
继日劳王事,离鸿已北归。

客中初夏

宋代 司马光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致政王侍郎

宋代 司马光

振鹭辞灵沼,冥鸿翔太虚。清朝解鸣玉,旧里挂安车。

诗酒江山胜,园林俸禄馀。所忠今不往,谁奏茂陵书。

寄题洪州慈济师西轩

宋代 司马光

登临传胜绝,怅息未成游。山气高凌霁,湖光碧照秋。

烟疏茶灶迥,灯冷竹房幽。安得聊凭槛,萧然洗客愁。

光顷为诸生常受经于钱丈学赋于张丈今乃叨忝同为侍臣蒙钱丈置酒张 ...

宋代 司马光

畴昔胜冠日,曾为绛帐生。九言闻至教,一顾得虚声。

不意叨严近,于今接老成。宁须诗酒赐,侍坐导知荣。

清明后二日同邻几景仁次道中首兴宗完秉国如

宋代 司马光

寂寥清明后,余春已无多。
间轩富佳致,不惜载酒过。
水木晚尤秀,风烟晴更和。
临樽不尽醉,奈此芳菲何。

到任明年旨罢官有作

宋代 司马光

恬然如一梦,分竹守长安。去日冰犹壮,归时花未阑。

风光经目少,惠爱及民难。可惜终南色,临行子细看。

晚归书室呈群倚

宋代 司马光

簿领日沈迷,事役等胥靡。
得归无所为,未免阅书史。
一种劳精神,胸中异忧喜。
人生无苦乐,适意即为美。
乃知抱关人,不必羡青紫。

春贴子词·皇后阁五首

宋代 司马光

宝胜金幡巧斗功,彩花蜡燕扬和风。
玉盘翠苣映红蓼,捧案朝来献两宫。

谢君贶中秋见招不及赴

宋代 司马光

不侍庾公宴,月华虚四秋。
幸逢东阁开,又阻西园游。
清辉散广座,孤影随行舟。
衮衣如示归,志愿终可酬。

闻正叔与客过赵园欢饮戏成小诗

宋代 司马光

吾庐寂寞类荒村,但有林间鸟雀喧。
不似楚家多乐事,笙歌拾得醉邻园。

独乐园二首 其一

宋代 司马光

独乐园中客,朝朝常闭门。端居无一事,今日又黄昏。

座中呈子骏尧夫

宋代 司马光

微雨虽妨行乐,薄寒却解留花。今日且游小圃,明朝更向谁家。

送孟著作知济阴

宋代 司马光

圣主焦劳意,谁云百里轻。
东州比灾害,剧里选精明。
水去良田阔,人旭旅谷生。
闾閻还旧观,鸡犬变新声。
盗散疲民活,奸穷老吏惊。
政成知不日,双耳为君倾。

和人苇花

宋代 司马光

葭菼迷河曲,高秋一番荣。
齐纨张野白,楚练照川明。
不夜月常皎,逾时雪未晴。
万仙霓帔合,千亩玉苗生。
漠漠波澜偃,茫茫沙碛平。
际空监海竭,垂地塞云横。
日暖鸥无色,风同鹤有声。
逢君得嘲赋,岂愧束薪并。

送酒与邵尧夫因戏之

宋代 司马光

林下虽无忧可销,许由闻说挂空瓢。
请君呼取孟光饮,共插花枝煮药苗。

旬虑十七韵呈同舍

宋代 司马光

府官无旬休,虑问乃游息。
诏书禁从诣,不舍始朝食。
缓带对藜羹,下箸免促迫。
门前吏卒散,却扫谢来客。
北轩有藤床,今晨始拂拭。
蓬发乱宜梳,霜髭间可摘。
开囊晒药物,发笥出书册。
菊畦亲灌浸,茶器自涓涤。
於时孟秋末,天晴色绀碧。
林叶虽未零,风声已淅沥。
神明还九藏,清气袭百脉。
征夫解甲胄,疲马脱羁鞫。
蜚鸟开樊笼,跳鱼出鼎鬲。
形骸尽我有,不复为物役。
中非久安逸,幸得少顷适。
讼庭止敲扑,咫尺异喧寂。
明朝不能然,危盼愁月夕。

晓景亭

宋代 司马光

帘栊分晓色,远树子规啼。
浓露侵衣冷,晴烟压水低。
神游灵境健,身人画图迷。
衙吏无烦报,汀洲鹭正棲。
司马光

司马光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宋史》,《辞海》等明确记载,世称涑水先生。生于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 701篇诗文

宋代古诗词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