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晓出东平州十韵

晓出东平州十韵

明代 薛瑄

宪节凌秋发,城门逼晓开。沟长流水去,野旷远风来。

跋马桥频度,看山客屡回。川原行未已,齐鲁望悠哉。

汉检天门石,秦碑海岸台。

淡烟横曲阜,旭日上蓬莱。遗迹怀前古,观风慰好怀。

衢樽须共饮,井税不烦催。每见桑麻野,深期杞梓材。

行歌方自得,前陟更崔嵬。

诗人薛瑄的古诗

临朐分司四小柏二首 其二

明代 薛瑄

四柏移来拱把馀,一行分植傍阶除。故应雨露均培养,直干争看耸碧虚。

汾河南岸看杏花二首 其一

明代 薛瑄

两载东风看杏花,汾河南岸水西斜。几回驻马怜秾艳,只恐春流泛落霞。

十二景为衍圣公孔彦缙赋二十四首 其四

明代 薛瑄

数仞宫墙一路深,屯云交翠落青阴。红尘十丈知何处,秪引薰风养道心。

卢溪冬夜五首 其五

明代 薛瑄

久客霜风入缊袍,壮心犹倚剑吹毛。武溪溪上乌台夜,猛虎一声山月高。

天顺元年六月初十日上章告老未允十一日又请十三日又请至二十一日 ...

明代 薛瑄

经世谁人志尽酬,古今回想兴悠悠。即非有道身能退,自是无才老可休。

归骑远寻天井路,轻帆先放潞河舟。家山到处知何日,汾水西风八月秋。

宪台斋宿

明代 薛瑄

宪台斋宿几连宵,绛烛银炉伴阒寥。斗帐梦回更漏永,只听窗外冷风飘。

送倪尚书赴召二首 其一

明代 薛瑄

天书远召旧师臣,送别金陵喜气新。莫道分符淹岁月,还应听履上星辰。

一江流水催行棹,两岸垂杨夹去津。三接深期调玉鼎,行看雨露万方匀。

行台杂咏简黄宪长暨诸宪僚二十首 其十

明代 薛瑄

万朵红葵折锦苞,新妆相倚斗妖娆。道人独爱倾阳意,并起丹心忆圣朝。

永和双山歌

明代 薛瑄

永和四境千万山,双山之势尤㠝岏。两峰对峙若天阙,中有一境通人寰。

南峰突兀半空里,连岫峨峨方并起。苍松古木何萧森,朔风搜搅鸣不已。

北峰形状尤奇瑰,怪石刻镂楼与台。上有云屏立霄汉,隔碍星斗回风雷。

我来登览值冬暮,攀缘石磴到高处。沧瀛碣石觉东倾,弱水昆崙在西顾。

俯瞰累累冈阜多,巨壑无底如盘涡。远近幽深杳难测,寒云冷雾纷荡摩。

因思未辟天与地,澒洞无涯惟水气。轻阳一隙渐飘浮,大块无边遂凝滞。

波涛荡漾成高低,刚为金石柔土泥。此山想得阳之极,层峦削出天之西。

独恨古来壮游者,足迹不到兹山下。遂令奇绝委幽穷,无由题品继风雅。

我才虽非作者流,爱此欲去还夷犹。摩娑石壁写长句,千古当与山同留。

黔阳山中十首 其六

明代 薛瑄

清和时节似中州,江绕茅堂尽日幽。官况不羁情散诞,坐看云影自悠悠。

雪中度风门岭

明代 薛瑄

肩舆千仞历峥嵘,朔雪寒云杳霭中。远近东西浑不辨,只疑犹未辟鸿濛。

襄阳雪中杂咏六首 其四

明代 薛瑄

堂台高敞四虚寒,窗外萧萧竹万竿。一夜霜风鸣到晓,散为清响满人间。

题罗御史骢马行春图

明代 薛瑄

青骢蹀躞长风起,蜀道南来八千里。揽辔不觉群山高,釰阁峨眉平若水。

行边正值韶光浓,千岩万壑花争红。晴霄丽日照旌节,芳郊草软摇玲珑。

三川玉斧巡将遍,父老欢传喜相见。瘴厉都从淑气消,阴寒总逐阳春变。

阳春本自天上来,行春此日何壮哉。还从画图识神骏,回鞭却上黄金台。

古滕薛城

明代 薛瑄

才过古滕国,还瞻旧薛城。分封遗坏堞,列爵但虚名。

冉冉春烟淡,悠悠野水清。望中今古意,信马独含情。

沂滨书舍为曲阜令孔公堂赋

明代 薛瑄

鲁城南畔碧溪头,结屋藏书事事幽。入户日光浮野马,隔帘波影漾沙鸥。

真传已觉千年远,大道还从六籍求。闻说浴沂当此地,春风有约事追游。

卢溪冬夜五首 其二

明代 薛瑄

曲曲清江节节山,霜台分外朔风寒。寸心祗与梅争白,颇觉苍颜称铁冠。

寄杨尚书彦谧

明代 薛瑄

尚书声誉满南都,闻道年来兴不孤。弄瓦几时年爱女,荫官五品羡英雏。

量深往日尤能饮,足健前时不用扶。还有水心亭似旧,清香应满博山炉。

泉林寺

明代 薛瑄

日午停骖暑气收,参天古木乱蝉秋。绝怜好景添清兴,为写新诗纪胜游。

出京师二首 其一

明代 薛瑄

孤臣泣血省愆尤,诏释羁缧出凤州。满目山光迎马首,一鞭归思绕林丘。

罢官已是安时命,报国空惊不自筹。遥想到家春已暮,麦黄蚕老稼盈畴。

薛瑄

薛瑄

薛瑄(1389年8月20日—1464年7月19日),字德温,号敬轩。河津(今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里望乡平原村人)人。明代著名思想家、理学家、文学家,河东学派的创始人,世称“薛河东”。薛瑄继曹端之后,在北方开创了“河东之学”,门徒遍及山西、河南、关陇一带,蔚为大宗。其学传至明中期,又形成以吕大钧兄弟为主的“关中之学”,其势“几与阳明中分其感”。清人视薛学为朱学传宗,称之为“明初理学之冠”,“开明代道学之基”。高攀龙认为,有明一代,学脉有二:一是南方的阳明之学,一是北方的薛瑄朱学。。其著作集有《薛文清公全集》四十六卷。 ► 585篇诗文

明代古诗词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