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汾河南岸看杏花二首 其二

汾河南岸看杏花二首 其二

明代 薛瑄

汾水南边锦作堆,连朝相报杏花开。东风好景休虚掷,一日须来一百回。

诗人薛瑄的古诗

读邵康节击壤集二十首 其一

明代 薛瑄

乾坤清气产英豪,大隐天津道德高。雪月风花閒讽咏,溪云水竹自游遨。

画前有易心能悟,删后无诗句独谣。金薤琳琅垂万世,无穷雅兴自滔滔。

次张都宪喜雨韵

明代 薛瑄

中丞初自舞雩还,便有风云感会间。布濩旋应弥玉宇,沾濡行复遍尘寰。

旧痕已没湖中水,新翠方添郭外山。自是有年今有象,定知朝野罄交欢。

公安咏古

明代 薛瑄

古砌长衢满绿苔,疏篱多傍水边栽。欲知何处怀平仲,老竹荒祠风雨来。

发通津驿三首 其二

明代 薛瑄

新捧天书带紫泥,又承恩旨按三齐。通津南下波连海,渺渺风帆去似飞。

天顺元年六月初十日上章告老未允十一日又请十三日又请至二十一日 ...

明代 薛瑄

迁转春官入翰林,两叨清秩受恩深。论思未有回天力,供奉空悬捧日心。

六十故知年渐老,寻常唯觉病相侵。乞归自是安衰劣,俯仰清风愧古今。

沅州杂诗十二首 其一

明代 薛瑄

积雨连朝喜晚晴,天开睥睨望边明。水添沅澧新涛急,山洗黔巫宿瘴清。

奉使每期三尺正,观风快睹万方平。霜台永日多诗思,新笋儿孙次第生。

行台杂咏简黄宪长暨诸宪僚二十首 其三

明代 薛瑄

杨柳阴阴宪府深,读书因见圣贤心。钟期去后今千载,谁复人间是赏音。

行台杂咏简黄宪长暨诸宪僚二十首 其六

明代 薛瑄

绿柳红葵满宪台,清渠碧沼断尘埃。城头雨过天无际,高鸟孤云自往来。

蜀中立春遣怀

明代 薛瑄

世态炎凉阅已多,老怀今日柰春何。一年持节金台客,万里通潮锦水波。

北塞已闻休士马,南荒行复罢干戈。时清若许归田里,愿和康衢击壤歌。

读邵康节击壤集二十首 其十

明代 薛瑄

盛时京洛足鹓鸾,翁有无名与往还。剧论直穷天地外,清吟多在水云间。

荣枯任物心无系,消长随时我不关。自得人间无味乐,好诗留与后来看。

对雨遣兴简陈侍御七首 其五

明代 薛瑄

君恰来时我欲归,沅江秋雨正霏霏。鹓班若问新消息,为说清霜满绣衣。

登平陆城楼四首 其三

明代 薛瑄

客愁偏向九秋多,况复登楼望浊河。相去弘农才咫尺,苦无一苇暂从过。

黔阳山中十首 其二

明代 薛瑄

星轺玉节万山深,到处溪流足茂林。雨过瘴烟清似洗,蛮荒不减壮游心。

舟中杂兴柬韩克和刘自牧王尚文宋广文十八首 其十八

明代 薛瑄

江北江南一水通,往来舟楫自匆匆。推篷独坐浑无语,遥见青天日正中。

暮春道中见桃花尚开

明代 薛瑄

马穿新绿过园林,已恨秾芳误赏心。犹有小桃花未落,独留馀艳到春深。

再怀沅州五友五首 其五

明代 薛瑄

薜荔阑边绿锦池,竹亭深坐晚凉时。忽成远道空劳想,秀色天香发向谁。

沅州院中红梅二首 其二

明代 薛瑄

自是人间第一花,天教绝色冠群葩。可应洞府神仙质,妆点冰霜御史家。

疏影入杯翻绛雪,清香随手折红霞。诗中带得江南物,归到鹓班取次誇。

靖州月夜杂咏五首 其二

明代 薛瑄

参差林影受风斜,坚坐胡床爱月华。凉露在庭清似水,不知今夕是天涯。

次王侍御见寄韵二首 其一

明代 薛瑄

去年秋晚送君时,别后长怀远道思。健笔久推天下士,明珠新得掌中诗。

官梅带雪开何早,旅雁穿云去未迟。想在南蕃多暇日,春来宁惜寄新词。

永和双山歌

明代 薛瑄

永和四境千万山,双山之势尤㠝岏。两峰对峙若天阙,中有一境通人寰。

南峰突兀半空里,连岫峨峨方并起。苍松古木何萧森,朔风搜搅鸣不已。

北峰形状尤奇瑰,怪石刻镂楼与台。上有云屏立霄汉,隔碍星斗回风雷。

我来登览值冬暮,攀缘石磴到高处。沧瀛碣石觉东倾,弱水昆崙在西顾。

俯瞰累累冈阜多,巨壑无底如盘涡。远近幽深杳难测,寒云冷雾纷荡摩。

因思未辟天与地,澒洞无涯惟水气。轻阳一隙渐飘浮,大块无边遂凝滞。

波涛荡漾成高低,刚为金石柔土泥。此山想得阳之极,层峦削出天之西。

独恨古来壮游者,足迹不到兹山下。遂令奇绝委幽穷,无由题品继风雅。

我才虽非作者流,爱此欲去还夷犹。摩娑石壁写长句,千古当与山同留。

薛瑄

薛瑄

薛瑄(1389年8月20日—1464年7月19日),字德温,号敬轩。河津(今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里望乡平原村人)人。明代著名思想家、理学家、文学家,河东学派的创始人,世称“薛河东”。薛瑄继曹端之后,在北方开创了“河东之学”,门徒遍及山西、河南、关陇一带,蔚为大宗。其学传至明中期,又形成以吕大钧兄弟为主的“关中之学”,其势“几与阳明中分其感”。清人视薛学为朱学传宗,称之为“明初理学之冠”,“开明代道学之基”。高攀龙认为,有明一代,学脉有二:一是南方的阳明之学,一是北方的薛瑄朱学。。其著作集有《薛文清公全集》四十六卷。 ► 585篇诗文

明代古诗词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