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黔阳春日杂咏六首 其五

黔阳春日杂咏六首 其五

明代 薛瑄

睡起霜台似水清,晚春风日弄新晴。笑看蟢子频频集,却忆人家望客情。

诗人薛瑄的古诗

送廖少卿上京二首 其一

明代 薛瑄

龙江五月发扁舟,大理名卿上帝州。千里好山名翠嶂,两堤杨柳荫清流。

鸣镳紫陌思前度,簪笔黄门忆旧游。若见中朝知己问,丹心不改雪盈头。

送李永年大参致仕十首 其三

明代 薛瑄

历下山川入画图,西门怅别指征途。已知圣代优诸老,还似当年饯二疏。

归路远应经铁柱,名山行复见香炉。江南江北相思处,鸿雁来时好寄书。

十二景为衍圣公孔彦缙赋二十四首 其二十二

明代 薛瑄

根蟠厚地干参天,还合宫墙不记年。遥想杏坛传道日,唯应此木见三千。

题枯木竹石四首 其四 萧骚霁雪

明代 薛瑄

山间昨夜雪三尺,晓云如拭天无痕。怪得清声满人世,石林冻竹风翻翻。

草凉楼驿看红白芍药

明代 薛瑄

芍药花开山驿中,小阑红白各分丛。浓妆独向红前立,素质如从月下逢。

明媚并超尘世色,妖娆均得化神功。谁知倾国倾城者,一往滔滔万古同。

十二景为衍圣公孔彦缙赋二十四首 其十三 松窗皓月

明代 薛瑄

拂窗凉籁起秋声,绮席流光皓月明。却忆邹轲谈夜气,此时心迹已双清。

拟古四十一首 其十一

明代 薛瑄

时来行堤上,春气薰人心。宛转湖山曲,隐映花树林。

芊绵草抽绿,蒙茸柳垂金。鸣鸟何间关,纤鳞或浮沈。

生物方总总,大化亦骎骎。当时浴沂者,乐意不可寻。

送王郎中还南京

明代 薛瑄

屡拜秋台最好官,三年考绩又南还。路分蓟北山容秀,舟到江东水面宽。

粉署正当玄武畔,青云多在凤台间。他时还有清明誉,会展飙轮觐九关。

天顺元年六月初十日上章告老未允十一日又请十三日又请至二十一日 ...

明代 薛瑄

迁转春官入翰林,两叨清秩受恩深。论思未有回天力,供奉空悬捧日心。

六十故知年渐老,寻常唯觉病相侵。乞归自是安衰劣,俯仰清风愧古今。

春兴三首 其二

明代 薛瑄

怀抱何由一洒然,劳生扰扰故相牵。城南山色青如许,不到云林又几年。

宪台斋宿

明代 薛瑄

宪台斋宿几连宵,绛烛银炉伴阒寥。斗帐梦回更漏永,只听窗外冷风飘。

徐州洪

明代 薛瑄

乱石何巉岩,长堤更宛转。狭岸忽陡起,急濑如注坂。

回旋聚流沫,骇浪洒雪霰。舟行良已难,下上劳拽挽。

翻思游川峡,江石尤险远。瞿塘十二滩,波浪激雷电。

回视过兹洪,反若历平坦。乃知所观大,小者不挂眼。

拟古四十一首 其三十三

明代 薛瑄

万钟固知富,于性无加增。千驷虽云众,难为身增轻。

达人抱大观,不以外物婴。夷齐首阳饿,伊挚莘野耕。

清风激千古,贤圣留其名。邈哉务光让,鄙矣蜗角争。

蝇营徒为尔,鸿飞自冥冥。

次王侍御见寄韵二首 其一

明代 薛瑄

去年秋晚送君时,别后长怀远道思。健笔久推天下士,明珠新得掌中诗。

官梅带雪开何早,旅雁穿云去未迟。想在南蕃多暇日,春来宁惜寄新词。

金陵春望四首 其四

明代 薛瑄

皇都又是一年春,立马长堤眺望频。丽日斜明红杏坞,煖烟轻护绿杨津。

风来野水微生浪,雨过天街迥不尘。最爱祥云呈五色,氤氲长是绕枫宸。

襄阳雪中杂咏六首 其六

明代 薛瑄

少年曾读浩然诗,襄汉风流百世师。今日雪中清兴好,论文翻恨不同时。

大理汪寺副父母膺封

明代 薛瑄

龙敕欢传出九重,二亲同日荷疏封。一经教子同名著,六品推恩宠渥浓。

樽俎喜开今日宴,衣冠快睹盛时风。贤郎更尽廷平职,还有回鸾下碧空。

夜上吕梁洪

明代 薛瑄

水村夜寥寥,秋月流空白。牵舟上吕梁,逆浪涌寒雪。

愧彼役夫劳,当此滩水涩。忆我四方游,江湖饱涉越。

祗召复兹行,恩重知才劣。矢心复何如,长洪石如铁。

题赵尚书庆寿图

明代 薛瑄

天官白发老尚书,致政归来乐有馀。寿庆七旬归置酒,禄辞千石蚤悬车。

绣衣令子樽前舞,兰茁诸孙膝下趋。在席嘉宾何所祝,公年更与大椿俱。

黔阳山中十首 其三

明代 薛瑄

尽日江行路不迷,沟塍水满稻秧齐。参天绿树茅茨小,何处人家叫午鸡。

薛瑄

薛瑄

薛瑄(1389年8月20日—1464年7月19日),字德温,号敬轩。河津(今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里望乡平原村人)人。明代著名思想家、理学家、文学家,河东学派的创始人,世称“薛河东”。薛瑄继曹端之后,在北方开创了“河东之学”,门徒遍及山西、河南、关陇一带,蔚为大宗。其学传至明中期,又形成以吕大钧兄弟为主的“关中之学”,其势“几与阳明中分其感”。清人视薛学为朱学传宗,称之为“明初理学之冠”,“开明代道学之基”。高攀龙认为,有明一代,学脉有二:一是南方的阳明之学,一是北方的薛瑄朱学。。其著作集有《薛文清公全集》四十六卷。 ► 585篇诗文

明代古诗词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