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天顺元年六月初十日上章告老未允十一日又请十三日又请至二十一日蒙允出京师舟中赋七首 其二

天顺元年六月初十日上章告老未允十一日又请十三日又请至二十一日蒙允出京师舟中赋七首 其二

明代 薛瑄

病怀久与世相违,疏乞归田诏许归。辞阙犹沾归禄酒,束装还有尚方衣。

两京水陆寻征路,三晋山河想旧扉。金马玉堂回首处,青霄唯见五云飞。

诗人薛瑄的古诗

荥阳道中九首 其三

明代 薛瑄

一年几度过黄河,霁景清风此日多。临流滚滚兴无尽,直欲遥吞万里波。

游青羊宫二首 其二

明代 薛瑄

千年旧是青羊肆,今日翻为老子家。金榜半天标观閤,琅函满室粲云霞。

琪林红落三秋叶,瑶圃黄开九月花。有物混成人罕识,会从真境读南华。

北归有喜而赋

明代 薛瑄

驻节西川仅一年,北归恩自九重天。非才岂敢恩贤路,无补空惭费俸钱。

为客载添新白发,到家还阅旧青编。急流勇退应难及,千载高风尚凛然。

送倪尚书赴召二首 其二

明代 薛瑄

尚书承诏上金銮,祖席珊珊拥佩环。霖雨旧曾思傅说,师臣今见起甘盘。

江淮绿泛行边水,齐鲁青馀过处山。入觐定膺新宠锡,调元须竭寸心丹。

再怀沅州五友五首 其五

明代 薛瑄

薜荔阑边绿锦池,竹亭深坐晚凉时。忽成远道空劳想,秀色天香发向谁。

登小孤山

明代 薛瑄

二十年前曾过此,今朝重上小孤山。九霄旭日清光近,万里秋风爽气寒。

南纪诸峰连地脉,东流众水会天关。江山不尽登临兴,望阙思亲正倚阑。

王都宪展祭

明代 薛瑄

天恩新许拜松楸,又送中丞出帝州。尚忆朝端中獬豸,还看驿路跃骅骝。

凤林迎节从天上,鸾诰颁封到陇头。忠孝两全人共仰,可无直笔继春秋。

临朐分司四小柏二首 其一

明代 薛瑄

解是平生独爱材,新移四柏后堂栽。悬知数百年来后,应有清阴满宪台。

舟中杂兴柬韩克和刘自牧王尚文宋广文十八首 其三

明代 薛瑄

霄汉银河接潞河,诸公同此沐恩波。于今又遂归宁愿,渐近家山喜气多。

题蒲守刘公梅竹二首 其二

明代 薛瑄

此君老矣势犹豪,新长孙枝节渐高。好似一门贤父子,清风相倚迥难招。

送陈都宪镇关中三首 其三

明代 薛瑄

九重深念及西人,山镇还须老大臣。宪节入关随爽气,玺书行郡布阳春。

山连玉井晴飞雨,地接金城迥不尘。经济本为儒者事,功成还拟画麒麟。

黔阳山中十首 其三

明代 薛瑄

尽日江行路不迷,沟塍水满稻秧齐。参天绿树茅茨小,何处人家叫午鸡。

发通津驿三首 其三

明代 薛瑄

五色天书出禁中,儒臣将命按三东。沧波南下通洙泗,鱼跃鸢飞总帝功。

题休休亭

明代 薛瑄

中条山下王官谷,草木烟霞景物幽。仙李固知烟靡靡,野亭从此号休休。

座中爽气常飘洒,天际浮云任去留。坠笏已超尘网外,高名千古镇悠悠。

十二景为衍圣公孔彦缙赋二十四首 其十七 苔石叠翠

明代 薛瑄

山骨移来带藓痕,层峦叠巘势飞翻。杏花坛里三春雨,疑是岩间一片云。

挽萧御史

明代 薛瑄

共惜西江老豸冠,白云乘去不知还。穗帷夜捲乘风冷,华屋秋扃晓月寒。

遗迹定应归太史,荣名长是在人间。明时有子登三事,永感终天泪不乾。

盐亭道中

明代 薛瑄

舟度嘉陵见锦屏,西行几驿到盐亭。好山最爱连峰秀,佳木偏怜古柏青。

老志不移方寸赤,远游宁怯鬓毛星。休誇谕蜀相如檄,干羽深期舞舜庭。

登金牛驿楼

明代 薛瑄

好山四巃嵷,汉水前萦绕。小楼试一登,山水青未了。

因思大禹时,洪流方浩渺。乃竭胼胝劳,神功弥八表。

岷山在经纪,岷江亦疏导。贡赋分九州,梁州已通道。

世传金牛诞,曾不细搜讨。山驿赋短章,将为愚者晓。

题薛希琎耕乐卷

明代 薛瑄

旭日初升布谷鸣,春郊耒耜动春声。清溪引水来时满,绿野为菑望处平。

田祖有灵开稔岁,天民何幸乐生成。东阡南陌相过处,击壤歌中答圣明。

行台杂咏简黄宪长暨诸宪僚二十首 其十六

明代 薛瑄

忆捧天书别九天,分符频与岁时迁。行台几度逢佳节,五月薰风入舜弦。

薛瑄

薛瑄

薛瑄(1389年8月20日—1464年7月19日),字德温,号敬轩。河津(今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里望乡平原村人)人。明代著名思想家、理学家、文学家,河东学派的创始人,世称“薛河东”。薛瑄继曹端之后,在北方开创了“河东之学”,门徒遍及山西、河南、关陇一带,蔚为大宗。其学传至明中期,又形成以吕大钧兄弟为主的“关中之学”,其势“几与阳明中分其感”。清人视薛学为朱学传宗,称之为“明初理学之冠”,“开明代道学之基”。高攀龙认为,有明一代,学脉有二:一是南方的阳明之学,一是北方的薛瑄朱学。。其著作集有《薛文清公全集》四十六卷。 ► 585篇诗文

明代古诗词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