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送金都宪镇宁夏二首 其一

送金都宪镇宁夏二首 其一

明代 薛瑄

大夫承诏出皇州,西夏山川是壮游。笳鼓尽迎新宪节,风霜仍肃旧貔貅。

久知河陇诸蕃静,又见崆峒二麦收。总赖庙谋清四海,不须樽俎借前筹。

诗人薛瑄的古诗

连云栈道中四首 其一

明代 薛瑄

陈仓西入一门来,叠嶂层峦次第开。百折长途盘翠岭,千寻危栈接青崖。

苍苍云木鸣山鸟,决决溪泉泻石苔。持节未应辞路险,会清蛮徼凯歌回。

又怀五友五首 其二 菊

明代 薛瑄

铁冠不受晚风寒,采得幽香静处看。幸自托根今得所,栽培应有露团团。

长沙四咏 其四

明代 薛瑄

明时持节按湖南,泽国风烟到自谙。客舫尽应依水市,人家多是住山岚。

三苗已见华风远,五岭应知圣泽覃。廊庙只今登俊彦,不劳词赋吊湘潭。

留别诸友八首 其二

明代 薛瑄

多情累月重留连,惆怅西风送别筵。咫尺江山暂分手,及归应在早花前。

斋宿杂咏十首 其四

明代 薛瑄

灯花静夜结金虫,炉火其如树杪风。小阁有春应自省,此心期与万人同。

送夏希纯郎中归南京

明代 薛瑄

云路分飞二十年,相逢鬓发各苍然。柏台直指心如旧,粉署郎官职又迁。

北阙九霄瞻晓日,南风五两送归船。帝京到日多佳兴,虎踞龙蟠入望边。

再用前韵三首 其二

明代 薛瑄

廷尉刑曹与柏台,高门俱对碧湖开。天涵波影閒云度,雨杂泉声爽气来。

此日官僚联辔入,往年鹓鹭候朝回。近来执法尤宣朗,应佐阳光烛九垓。

拟古四十一首 其十九

明代 薛瑄

在阴鹤相应,迁乔鸟当歌。琴书满瑶席,良朋亦歌多。

各爱芳菲时,共惜光阴过。齐心何所求,所求保太和。

壮年不努力,奈此老大何。

池边笋生

明代 薛瑄

绿锦池塘春已深,池边青笋欲成林。贪看物理添新趣,不管滔滔岁月侵。

拟古四十一首 其三十二

明代 薛瑄

月盈乃生魄,阴极阳复来。损馀补不足,天道良昭哉。

淳朴日浇散,斯理亦何乖。既剥犹未已,丰亨尚增培。

君子过佚乐,小人穷之灾。所愿均厥施,九域登春台。

春兴三首 其三

明代 薛瑄

又是春风换物华,静观芳意浩无涯。寄语莺花休怅望,新诗已懒向人誇。

秋日过洛阳

明代 薛瑄

洛阳城西今又来,飒飒秋风吹客怀。禾黍荆榛蛩韵切,昔人曾此起楼台。

送李永年大参致仕十首 其七

明代 薛瑄

闻道江南景物嘉,薇垣有客正思家。池塘夜雨翻荷叶,篱落秋香散稻花。

德誉尚为清论重,仪刑应有正人誇。欧公曾写归田录,好继遗芳播迩遐。

大理后庭竹林山色二首 其二

明代 薛瑄

閒爱脩篁静爱山,清阴秀色座中看。老来渐得悠然趣,天际浮云任往还。

和张都宪咏湖亭山字韵四首 其二

明代 薛瑄

平湖万顷倒衔山,山对湖亭白日閒。长有好风清自起,总无尘土暗相干。

檐前荷动知鱼戏,镜里云开见鸟还。独忆爱莲周茂叔,化机须向静中看。

仪真三咏 其一

明代 薛瑄

东南水陆会真州,河朔风云拱上游。潮落瓜洲远渡出,天连扬子大江流。

迎銮镇古名犹在,解剑桥荒事已休。多少繁华成俯仰,万家烟火不胜秋。

十二景为衍圣公孔彦缙赋二十四首 其五 兰阶清露

明代 薛瑄

零露瀼瀼带晓浓,绕阶晴霁转光风。云仍对此琴三弄,还与宣尼古调同。

澹庵卷为谢侍郎乃兄题

明代 薛瑄

闽山何岧峣,闽水亦清泚。中有肥遁人,雅志丘壑美。

山田入云耕,结屋傍流水。耕稼有馀閒,琴书时复理。

寄兴槁梧中,游心竹素里。庭户无嚣尘,外物绝珍绮。

疏食足充餐,絺布良适体。朋来无杂言,谈道而已矣。

至乐既无假,浮荣焉足拟。所以忘岁年,足不至州里。

白云在高丘,鸣鹤在中沚。安得蹑轻风,一访澹庵子。

天顺元年六月初十日上章告老未允十一日又请十三日又请至二十一日 ...

明代 薛瑄

迁转春官入翰林,两叨清秩受恩深。论思未有回天力,供奉空悬捧日心。

六十故知年渐老,寻常唯觉病相侵。乞归自是安衰劣,俯仰清风愧古今。

四景为李通政赋四首 其一

明代 薛瑄

石桥流水自东西,绿树连云翠嶂低。却忆当年持宪节,扁舟曾泛武陵溪。

薛瑄

薛瑄

薛瑄(1389年8月20日—1464年7月19日),字德温,号敬轩。河津(今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里望乡平原村人)人。明代著名思想家、理学家、文学家,河东学派的创始人,世称“薛河东”。薛瑄继曹端之后,在北方开创了“河东之学”,门徒遍及山西、河南、关陇一带,蔚为大宗。其学传至明中期,又形成以吕大钧兄弟为主的“关中之学”,其势“几与阳明中分其感”。清人视薛学为朱学传宗,称之为“明初理学之冠”,“开明代道学之基”。高攀龙认为,有明一代,学脉有二:一是南方的阳明之学,一是北方的薛瑄朱学。。其著作集有《薛文清公全集》四十六卷。 ► 585篇诗文

明代古诗词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