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沅州院中红梅二首 其二

沅州院中红梅二首 其二

明代 薛瑄

自是人间第一花,天教绝色冠群葩。可应洞府神仙质,妆点冰霜御史家。

疏影入杯翻绛雪,清香随手折红霞。诗中带得江南物,归到鹓班取次誇。

诗人薛瑄的古诗

襄阳雪中杂咏六首 其二

明代 薛瑄

乌台南面郡城高,城外诸山雪乱飘。胜迹欲追羊叔子,会从岘首踏琼瑶。

苍溪

明代 薛瑄

少陵诗里见苍溪,今过苍溪日欲西。驻节驿亭天色暝,维舟江岸浪痕齐。

风林疑有于菟啸,云木时闻杜宇啼。橘柚过时黄不见,峰峦依旧翠高低。

黔阳山中十首 其五

明代 薛瑄

江村地僻草萋萋,小阁閒登日欲西。风景不殊云木秀,只嫌中有鹧鸪啼。

泉林寺

明代 薛瑄

日午停骖暑气收,参天古木乱蝉秋。绝怜好景添清兴,为写新诗纪胜游。

靖州道中溪水清驶可爱

明代 薛瑄

石淙急泻响奔雷,溅沫跳珠雪涌堆。正苦荒山劳降陟,且随流水共萦回。

出汉口至大江追忆往事有感而作

明代 薛瑄

武昌城对汉阳城,城下长江漫漫平。二十年前曾过此,烟波一望不胜情。

送陈脩撰使高丽

明代 薛瑄

万国来朝通九译,一朝持节使三韩。烟开碣石持边见,日出扶桑马上看。

玉烛正调王道盛,天书大布远人欢。归囊不似千金橐,留取清名宇宙间。

拟古四十一首 其三十九

明代 薛瑄

庭树微飘落,凉气始披拂。却忆少年时,泛舟湖湘曲。

秋风起波澜,寒霜下林麓。日出江上枫,雾隐楚岸竹。

兰芷亦萧条,芰荷不秋馥。灵均旧游处,骚思方满目。

忽忽三十年,凉意复相触。《九歌》有遗辞,得意在云谷。

远道

明代 薛瑄

远道复远道,驱驰何草草。及归已踰年,白发添草少。

入门悼先亡,痛哭伤怀抱。子妇共号咷,百感相煎煼。

拭泪问里闾,叹逝惊莫保。衰杀谁使然,矫首问苍昊。

从此甘息机,田野安吾老。

题枯木竹石四首 其二 临波春意

明代 薛瑄

苍玉生苔浸绿波,新篁老木散枝柯。徒劳人世歌招隐,淡荡东风野兴多。

喜雨杂咏简院长诸公八首 其四

明代 薛瑄

御沟新柳湿鹅黄,佩马朝回雨露香。柏府文书春日静,相过唯觉和诗忙。

读邵康节击壤集二十首 其二

明代 薛瑄

玄社千年有召封,故应华胄产英雄。居共旧业留馀韵,卜洛新居有定踪。

后学难窥击壤集,先天都属弄丸翁。清风百世谁招得,望断嵩高送去鸿。

锦城馆杂题十三首 其三 芭蕉

明代 薛瑄

弱植亭亭立,新枝渐渐开。自能承雨露,元不愧尘埃。

蕊艳抽红锦,阴长落翠苔。新诗题满叶,秋意莫先来。

天顺元年六月初十日上章告老未允十一日又请十三日又请至二十一日 ...

明代 薛瑄

迁转春官入翰林,两叨清秩受恩深。论思未有回天力,供奉空悬捧日心。

六十故知年渐老,寻常唯觉病相侵。乞归自是安衰劣,俯仰清风愧古今。

黔阳山中十首 其三

明代 薛瑄

尽日江行路不迷,沟塍水满稻秧齐。参天绿树茅茨小,何处人家叫午鸡。

太平门

明代 薛瑄

何处清时快往还,太平门外好湖山。閒花野草应无数,惟有青松最耐看。

栖霞行台夏日

明代 薛瑄

四山环绕柏台深,绿树浓交户外阴。还似湖南持宪节,坐听山鸟弄清音。

游青羊宫二首 其一

明代 薛瑄

青羊宫观郁崔嵬,远忆函关紫气来。雪岭地应通阆苑,锦城江自绕蓬莱。

万竿脩竹生玄圃,三秀仙芝长石苔。千古谁能识玄牝,只疑虚谷有风雷。

荅仰宗岱寺丞见贻韵

明代 薛瑄

念子青云器,早涉青云路。行行捧德音,眷言省民务。

风俗广咨询,幽隐亟告诉。来为人所悦,去为人所慕。

皇泽一以敷,郡国足膏澍。况复崇文儒,士林喜披雾。

心涵玉壶冰,气袅金茎露。怀哉明盛时,展矣风云遇。

而我同官良,惟子荷与顾。通籍来旬宣,各自植嘉誉。

独有兰臭言,祗以同心故。还应笃忠良,更此写中素。

何当展良觌,相期在秋暮。

和张都宪咏湖亭波字韵四首 其二

明代 薛瑄

亭下溶溶漾绿波,芰荷花发绕阑多。却看岭北千株柏,最爱堤南万顷禾。

渔父不收沙上网,鲛人还织水中梭。坐边生意皆堪乐,云雨天时日正和。

薛瑄

薛瑄

薛瑄(1389年8月20日—1464年7月19日),字德温,号敬轩。河津(今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里望乡平原村人)人。明代著名思想家、理学家、文学家,河东学派的创始人,世称“薛河东”。薛瑄继曹端之后,在北方开创了“河东之学”,门徒遍及山西、河南、关陇一带,蔚为大宗。其学传至明中期,又形成以吕大钧兄弟为主的“关中之学”,其势“几与阳明中分其感”。清人视薛学为朱学传宗,称之为“明初理学之冠”,“开明代道学之基”。高攀龙认为,有明一代,学脉有二:一是南方的阳明之学,一是北方的薛瑄朱学。。其著作集有《薛文清公全集》四十六卷。 ► 585篇诗文

明代古诗词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