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寄海宁李太守

寄海宁李太守

明代 薛瑄

又是分携十七年,寥寥几度信音传。滥官白发知吾劣,归老青山觉子贤。

蜡屐每多登览兴,锦囊应有唱酬篇。著书更法春秋笔,还肯缄情寄一编。

诗人薛瑄的古诗

醉吟楼歌为刘佥宪父赋

明代 薛瑄

醉吟之楼高且雄,谁其作之醉吟翁。翁心豁落作宰同,作楼直欲凌苍空。

危梯缥缈叠撑拄,层轩洞达相开通。白云片片宿梁栋,青山隐隐当帘栊。

长夏绝超爽,灵风洒清响。秋蟾散影九万里,晓雪悬光一千丈。

四时风景佳,翁来日登赏。赏心苦未足,呼酒涤尘想。

一觞一咏自风流,兴酣万物良悠悠。傲睨五岳众山小,吞吐七泽三江秋。

有时醉倚阑干望八极,便欲排风御气仍丹丘。却思李杜文章伯,只今已作神游客。

举杯且复一招之,招之共饮楼头月。月光入口清心魂,唾珠洒作澄江雪。

澄江雪,何茫茫,瑶翻玉涌蛟龙翔。是时翁与二子相颉颃,搜括百怪神鬼藏。

陶镕万象造化忙。乃知醉吟楼,不让采石江边亭,浣花溪上庄。

斋宿杂咏十首 其二

明代 薛瑄

霜竹风寒夜向深,灯前读易见天心。京华又是逢长至,坐忆尧夫子半吟。

简张都宪二首 其一

明代 薛瑄

榜题龙虎旧联名,宦迹升沉隔两京。离合虽惊头并白,交亲终喜眼俱青。

滥登棘寺知无补,峻陟霜台倍有声。近得高邻亲孟氏,不妨剪烛话平生。

湖中风涛大作

明代 薛瑄

正是清秋月色多,大风终夜鼓洪波。银山万叠来高下,铁骑千群入荡摩。

好梦惊回朝帝阙,归心并起望天河。明当少转封姨力,百里平湖顷刻过。

拟古四十一首 其三十三

明代 薛瑄

万钟固知富,于性无加增。千驷虽云众,难为身增轻。

达人抱大观,不以外物婴。夷齐首阳饿,伊挚莘野耕。

清风激千古,贤圣留其名。邈哉务光让,鄙矣蜗角争。

蝇营徒为尔,鸿飞自冥冥。

过五道岭

明代 薛瑄

峰岭连连接岱宗,路从绝顶度华骢。馀寒常带阴崖雪,爽气仍飘霁壑风。

春入驿亭严候吏,云随宪节怪山童。方巡每岁叨天宠,长见车书海宇同。

拟古四十一首 其十五

明代 薛瑄

萋萋湖边草,荣荣山上花。山中有高士,探化心靡他。

天地自橐籥,万物从交加。深居不窥牖,四海皆森罗。

我欲见其人,扪萝陟山阿。山阿忽回合,冥蒙起烟霞。

至道复谁语,奈此高士何。

题毋处士画梅竹二首 其一

明代 薛瑄

疑是孤山处士家,暗香浮动月初斜。千红万紫虽无数,独领春魁是此花。

行台杂咏简黄宪长暨诸宪僚二十首 其六

明代 薛瑄

绿柳红葵满宪台,清渠碧沼断尘埃。城头雨过天无际,高鸟孤云自往来。

禹门

明代 薛瑄

连山忽断禹门开,中有黄流万里来。更欲登临穷胜观,却愁咫尺会风雷。

太常许卿送菜戏简十首 其七

明代 薛瑄

自笑官贫气尚豪,党姬休复论羊羔。卿家能送东园菜,清味还应厌老饕。

送武昌教授

明代 薛瑄

武昌风土冠南州,都博于今拔俊尤。拜命已应增士气,趋程行复泛江流。

汀洲蕙绿光风转,沼沚芹香宿雨收。还似苏湖人士盛,可无声誉达宸旒。

次王侍御见寄韵二首 其二

明代 薛瑄

沅州城里去秋时,忽见高人慰所思。筱竹影边开纵步,芙蓉花底笑论诗。

已看献岁逢春早,颇讶经年会面迟。折得官梅逢驿使,殷勤远寄重缄词。

送高佥宪福建提学

明代 薛瑄

天书捧出大明宫,拜命南征使节雄。舟解御河南柳绿,路经山馆荔枝红。

七闽人士沾时雨,一代文章复古风。未许江山久留滞,还期白首梦非熊。

四景为张给事题四首 其四

明代 薛瑄

仙家楼观郁嵯峨,雪岭冰溪眼底过。驴背探春春信早,诗情不必灞桥多。

斋宿杂咏十首 其三

明代 薛瑄

再入霜台持宪节,又承丹诏育菁莪。只今理寺通朝籍,倍觉天恩滚滚多。

太常许卿送菜戏简十首 其六

明代 薛瑄

园蔬新拔带霜浓,烂煮香根放箸空。谁识其中有真味,不须苦羡紫驼峰。

简黄仲芳大参三首 其二

明代 薛瑄

雅量每期黄淑度,正人应愧薛居州。斯文四海知同调,且喜京华并辔游。

梦与陈侍御话旧

明代 薛瑄

分司相见是京华,风节山东向骇誇。邂逅不知身是梦,觉来秋两溅窗纱。

斋宿杂咏十首 其九

明代 薛瑄

待伴未消窗外雪,宜人偏爱竹间风。斋居已自心如洗,况与寒宵此景同。

薛瑄

薛瑄

薛瑄(1389年8月20日—1464年7月19日),字德温,号敬轩。河津(今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里望乡平原村人)人。明代著名思想家、理学家、文学家,河东学派的创始人,世称“薛河东”。薛瑄继曹端之后,在北方开创了“河东之学”,门徒遍及山西、河南、关陇一带,蔚为大宗。其学传至明中期,又形成以吕大钧兄弟为主的“关中之学”,其势“几与阳明中分其感”。清人视薛学为朱学传宗,称之为“明初理学之冠”,“开明代道学之基”。高攀龙认为,有明一代,学脉有二:一是南方的阳明之学,一是北方的薛瑄朱学。。其著作集有《薛文清公全集》四十六卷。 ► 585篇诗文

明代古诗词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