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 :李攀龙
驾言九皋泽,揽彼渐水台。罘罳蔽荆岑,绝流曲池隈。
婉彼三楚士,谏猎纡其才。大雨忽盈河,疾风西北来。
洪潦起滔天,陨雹激以雷。商梁正绥立,仆夫行告哀。
孤虚无妄设,荧惑谅为灾。帝德眷荒淫,欲去此徘徊。
懊侬歌 其三
夙昔幽闺性,冶游持自惑。旦夕三千里,不复作颜色。
薛子熙以青州使君聘脩郡志见枉林园寻示赠章作此荅寄
越客风流问字年,登台把酒白云天。一毛实自河东下,双鲤兼从海上传。
彩笔乍含星野动,明珠长对雪宫悬。已看霸气前朝尽,犹说当时鲍叔贤。
岁杪放歌
终年著书一字无,中岁学道仍狂夫。劝君高枕且自爱,劝君浊醪且自沽。
何人不说宦游乐,如君弃官复不恶。何处不说有炎凉,如君杜门复不妨。
纵然疏拙非时调,便是悠悠亦所长。
寄元美 其三
渔阳春欲尽,汉使未堪愁。边郡多豪侠,风尘一壮游。
浮云寒大漠,白日澹幽州。莫更观辽海,萧条正北流。
采葛妇歌
卧下之薪何绸缪,欲寐不寐思寇雠,我今采葛以遨游。
再别子与 其一
徐卿宠送酒如河,半醉当筵楚调歌。握手燕山春草色,缄书西省白云多。
与子与游保叔塔同赋
古塔松台对寂寥,高斋斜日傍寥樵。金牛忽见湖中影,铁骑初回海上潮。
更倚连城明月动,并携双剑落星摇。若非赋有凌云气,笔厎天花可自飘。
平凉
春色萧条白日斜,平凉西北见天涯。惟余青草王孙路,不入朱门弟子家。宛马如云开汉苑,秦兵二月走胡沙。欲投万里封侯笔,愧我谈经鬓有华。
古诗后十九首 其十六
迢迢月既望,白露被庭中。越女露前音,燕服罗清宫。
交游自远方,文彩复无双。驾言出广陵,将以适曲江。
聊慄此何气,揽观不可穷。帷车蔽日下,万马悲回风。
水力率已至,神物难为容。秉意属南山,浩荡惟所从。
上客变其度,陈唱谁与同。极命以成章,娱乐良未终。
东村同殿卿送子坤赴选 其一
青云明日羡翻飞,应念陶家独掩扉。君最往还知五柳,何曾送客解依依。
碣石篇 其四
羽翼未就,鸿鹄徘徊。神龙失水,徘蚁所裁。珠不暗投,剑不倒持。
能弗用利,勿处于疑。高才者妒,匪但在人。逃名避世,以保其身。
咏古 其十三
阖闾为无道,厥欲如蛇豕。荐食视上国,乃政从楚起。
昭王在草泽,群臣不复纪。使者哭秦庭,七日未得理。
入郢既已甚,丘陇行见箠。感兹告急言,誓彼同袍士。
贤臣亦多术,存亡尤独美。
和许史秋日玉函观 其一
瑶台十二玉阑干,月出名花映掌寒。自是仙人君不信,只今谁得醉中看。
和许长史玉函宫携妓 其一
玉函宫里列红颜,美酒清尊醉不还。春色自应天上好,那嗔长史出人间。
赠郑将军之铜江 其三
白羽如林汉主分,万山遥护长官军。大铜江上门生笛,不是南征不可闻。
荅赠王给事
汉帝风流盛柏梁,一时才子羡为郎。归来东海桃三熟,谏罢金门草数行。
谪籍祗今人欲尽,除书何意客相忘。黄公虽道商岩起,家本鄞山是故乡。
山斋牡丹 其一
醉把名花掌上新,空山开处几回春。西施自爱倾城色,一出吴宫不嫁人。
感逝示克懋
春风吹动故人情,昨夜山阳玉笛声。若使红颜偏绂冕,谁将白发老诸生。
和右史悼儿篇 其一
赋罢人传绝妙辞,争如细柳乱轻丝。那知此日千行泪,并拂秋风洒雁池。
武太常贞母太常是遗腹子
令子清标领太常,持衡东省旧为郎。才因藻镜知秋水,胎本明珠产夜光。
天上旌旂悬日月,人间竹帛映冰霜。虽然燕赵多奇士,已让高风在北堂。
李攀龙
李攀龙(1514—1570)字于鳞,号沧溟,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明代著名文学家。继“前七子”之后,与谢榛、王世贞等倡导文学复古运动,为“后七子”的领袖人物,被尊为“宗工巨匠”。主盟文坛20余年,其影响及于清初。 ► 589篇诗文
录别 其十一
元美起家按察河南寄促之官
荅谢生盘山诗
冬日 其三
初春 其四
酬郭子坤感怀 其三
答许右史 其一
二山人孤山吟社得菲字
闻子与欲诣问诗以代柬 其二
关门雪望
东陂同许殿卿陆南道函灌甫兄弟赋
荅龚茂才
代建安从军公燕诗并引 其六 代徐伟长
琅琊王歌 其八
萧萧篇哭孙 其二
宿华顶玉井楼 其二
山中简许郭 其二
铙歌 其十六 临高台
代建安从军公燕诗并引 其四 代王仲宣
子夜歌 其八
得徐使君所贻王敬美见赠答寄 其四
赠陆膳部
劳别子与 其一
代建安从军公燕诗并引 其三 代曹子建
寄宗考功 其一
送右史之京 其二
和聂仪部明妃曲 其四
九月同殿卿登南山 其三
送殷正甫内翰之京 其十
和梁宪使过密咏天仙宫白松
长松标
代香山寺老僧答
送吴郎中谳狱江西 其一
杨山人 其二
咏古 其六
长相思·秋风清
神弦歌三首 其三 圣郎曲
戏东张茂才
汝宁徐使君 其八
李柱史蜀扇
酬许右史九日小山见赠 其四
赋得狼居胥山送李侍御
病中赠殿卿 其一
公燕诗九首 其五 孔璋
初抵浙中感遇一首呈马丈
送刘户部督饷湖广 其二
黄淡思歌 其二
初度日子与过署中同赋
哭陶侍御
初春元美席上赠茂秦得关字
寄殿卿 其二
岁杪再得殿卿书却寄
代建安从军公燕诗并引 其二 代明帝
戏赠张茂才 其二
张明府见惠榴柿 其一
四时子夜歌 其二
长歌行 其三
答寄子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