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谢中丞枉驾见过兼惠营草堂赀 其三

谢中丞枉驾见过兼惠营草堂赀 其三

明代 李攀龙

结屋临湖八九椽,白云秋色共萧然。若言长者无车辙,何得中丞乞俸钱。

诗人李攀龙的古诗

和周公瑕猗兰篇兼呈元美

明代 李攀龙

玉指红颜拥上春,劳君一顾落梁尘。当时解赠同心句,汉省风流在几人。

送吴人陆之箕

明代 李攀龙

客有登台赋远游,蓟门金尽坐高秋。总怜岐路无知己,不向风尘为白头。

木落毗陵看过雁,月明张翰倚扁舟。未将簪绂论多病,草色姑苏到自愁。

铙歌 其十七 远如期

明代 李攀龙

远如期,宜四海。皇帝日月所置,有甘露三载。单于自归大佳以万人,稽首陛下北藩臣。

左右贤王奉国珍,谒者令引之乡殿陈。橐佗拉沓,就羽蒙戎。

酪酒乃是阏氏之所饮,駃騠生自余吾中。将进酒,顾其豪,挠以留犁径路刀。

何用赐之,黄金犀毗,赤绨锦袍。扶伏沮泽,曾不知天子神灵。

从今以往,但居光禄塞下不愿归庭。

毛封君

明代 李攀龙

公家安在蓟门城,出入渔阳结城行。经学并驱韩太傅,辞华脱颖赵先生。

丈人不作雄边老,令子还高秉宪名。此日衣冠看甚伟,也知黄绮负馀情。

古诗后十九首 其十八

明代 李攀龙

客从洛浦至,遗我合欢衾。中有长相思,缘以结同心。

芙蓉发文彩,鸳鸯厉哀吟。游子正无衣,天气复已阴。

故人此属意,徘徊独至今。

闻雁得元美兄弟书却寄

明代 李攀龙

春风忽送雁行回,病客新衔白雪杯。一度三江声自苦,君家兄弟寄书来。

集元美宅送汝思吴峻伯袁履善三比部

明代 李攀龙

别赋吾能作,还销客子魂。上林销黄鸟,何处此青樽。

帝念徵兵日,人衔祝网恩。星榆散使者,春草待王孙。

于役分江徼,相思共蓟门。风尘异南北,莫向雁书论。

寄谢许左史刊倡和集

明代 李攀龙

平台左史寄相思,开卷风流见往时。已自游梁词赋长,翻因御李姓名疑。

玄经竟为何人出,郢调除非和客知。君有明珠堪照乘,更烦清影及茅茨。

东门行 其二

明代 李攀龙

出东门,不顾归。来入门,怆欲悲。舍中无儋石储,还视身上衣参差。

慷慨出门去,儿女牵裾啼。他家自愿富贵,贱妾与君但餔糜。

但餔糜,上用穹窿天故,下用匍匐小儿。时吏清廉法不可干,一旦缓急当告谁。

行吾望君归,嗟少年,莫轻非。

招张少坤

明代 李攀龙

萧萧落木下河干,秋老东林白露寒。为报陶家新酒熟,黄花三径待君看。

汝宁徐使君 其十

明代 李攀龙

解道文章老自知,中原病客重相思。故人寥落看如此,再领专城岂后时。

李柱史蜀扇

明代 李攀龙

明月团圆掌上开,清风犹自洒西台。谁将一片峨眉雪,濯锦江寒万里来。

罗敷曲

明代 李攀龙

春日照城隅,罗敷陌上趋。自能停五马,不是使君愚。

东陂同许殿卿陆南道函灌甫兄弟赋

明代 李攀龙

散发东陂月满庭,王孙春草雁池青。平台吹合风先起,竹苑樽开酒旋醒。

自愧长卿工作赋,谁怜子政老传经。明朝莫报高阳会,不定江湖是客星。

哭陶侍御

明代 李攀龙

伏柱称仙吏,弹冠即诤臣。逢时随八彦,揽辔属东巡。

抗疏惟安汉,危言屡借秦。宠光回造化,正色上星辰。

梦已摧高翼,灾非批逆鳞。孤台遥向夜,五柳黯伤春。

白鹤还来客,青骢岂避人。朝廷存折槛,道路指埋轮。

击隼才何健,神羊气不驯。分阴空自惜,浮世转难陈。

风裁登车罢,霜华挂剑新。群乌哀就老,列柏采为薪。

郁郁匡君意,飘飘出使身。庐山彭泽外,落日九江滨。

寄顺甫

明代 李攀龙

江汉秋风万里生,浮云不见鄂王城。于今楚调无人和,忆尔还高白雪情。

秋日村居 其一

明代 李攀龙

隐几怜清晓,开轩命浊醪。西风行薜荔,白露缀蒲桃。

气逼蝉声苦,天含雁影高。壮心堪自见,秋色正滔滔。

送右史之京 其六

明代 李攀龙

万国称藩拱至尊,一时词客出王门。但教日奉西园宴,莫道应刘不是恩。

答许右史 其二

明代 李攀龙

王门隐者身坎坷,老曳长裾裾婀娜。自言能料一生事,及至干时计常左。

从它惨淡复为谁,即得新诗题向我。雨雪蓬蒿共三径,春色俜伶馀药裹。

浊醪但熟贫亦足,微官才罢病辄妥。胸中㙼块故须浇,乘兴往往无不可。

白眼生成薄禄相,青山合就渔樵夥。赵壹疾邪众所摈,邹阳暗投才应坐。

羡尔悠悠世上情,回头数子殊么么。

重送许永宁 其一

明代 李攀龙

绝域天应断,扬波海未平。浮云随薄宦,华发系微名。

传檄西南定,褰帷瘴疠清。看君饶卧理,经术晚逾成。

李攀龙

李攀龙

  李攀龙(1514—1570)字于鳞,号沧溟,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明代著名文学家。继“前七子”之后,与谢榛、王世贞等倡导文学复古运动,为“后七子”的领袖人物,被尊为“宗工巨匠”。主盟文坛20余年,其影响及于清初。 ► 589篇诗文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