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书斋夜坐二首 其一

书斋夜坐二首 其一

宋代 杨万里

棐几吹灯丈室虚,隔窗雨点响阶除。胡床枕手昏昏著,卧听儿童读汉书。

诗人杨万里的古诗

秋山二首

宋代 杨万里

乌臼平生老染工,错将铁皂作猩红。
小枫一夜偷天酒,却倩孤松掩醉容。

晚望二首

宋代 杨万里

月是小春春未生,节名大雪雪何曾。
夕阳不管西山暗,只照东山八九棱。

桑茶坑道中

宋代 杨万里

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晓发黄巢矶芭蕉林中

宋代 杨万里

清远山前烟雨濛,黄巢矶畔水连空。旋芟芦荻炊朝饭,更斫芭蕉补漏篷。

雨后至溪上三首 其三

宋代 杨万里

拟借丹青画作图,退休老子作渔夫。凤凰池上虽荣贵,何似清闲看浴凫。

送张元直尉盐官二首 其一

宋代 杨万里

璧水寒齑客,春闱擢桂郎。折腰端小耐,整翮未须忙。

德进官无小,诗癯誉更香。会看两鸂鶒,飞下蓼滩傍。

德远叔坐上赋肴核八首银杏

宋代 杨万里

深灰浅火略相遭,小苦微甘韵最高。
未必鸡头如鸭脚,不妨银杏伴金桃。

将睡四首 其三

宋代 杨万里

已被诗为祟,更添茶作魔。端能去二者,一武到无何。

清明雨寒八首

宋代 杨万里

苦阶滴雨翠方浓,须把寒珠溅鹿葱。
梅子犹粘雪前蕊,海棠生恨夜来风。

三月二十七日送春绝句

宋代 杨万里

只馀三日便清和,尽放春归莫恨他。落尽千花飞尽絮,留春肯住欲如何。

跋天台王仲言乞米诗

宋代 杨万里

改言缩项更长腰,黄独青精也绝苗。尚有囊中餐玉法,蓝田山里过明朝。

赵达明太社四月一日招游西湖十首 其十

宋代 杨万里

葱茏晚色正佳哉,苦被归鞍紧紧催。船压浮荷沈水底,须臾船过却浮来。

太平寺水郡人徐友画清济贯河

宋代 杨万里

太平古寺劫灰馀,夕阳惟照一塔孤。得得来看还不乐,竹茎荒处破殿虚。

偶逢老僧听僧话,道是壁间留古画。徐生绝笔今百年,祖师相传妙天下。

壁如雪色一丈许,徐生画水才盈堵。横看侧看只么是,分明是画不是水。

中有清济一线波,横贯万里浊浪之黄河。雷奔电卷尽渠猛,独清元自不随它。

波痕尽处忽掀怒,搅动一河秋色暮。分明是水不是画,老眼向来元自误。

佛庐化作金柁楼,银山雪堆风打头。是身飘然在中流,夺得太一莲叶舟。

僧言此画难再觅,官归江西却相忆。并州剪刀剪不得,鹅溪疋绢官莫惜,貌取秋涛悬坐侧。

临贺别驾李子西同年寄五字诗以杜句君随丞相后为韵和以谢焉五首 ...

宋代 杨万里

我本南溪老,手弄溪中云。诵诗爱招隐,读骚续湘君。

忽捧公府檄,遂远先人坟。春暮归未得,落花政纷纷。

和张钦夫望月词

宋代 杨万里

玉虫晕以贯虹兮学林之颠,阒其宵兮圣贤毕参于前。

心超兮千载,忽乎纳自牖兮光寒而静娟。吾兴视兮何祥,望舒推毂兮辚大圜。

生两仪兮虚白,饰万物兮清妍。彼何居兮轃兹,挈一规兮破幽偏。

代天兮宣精,㧖欹兮恶盈。似道兮日损,缩于一晦弦兮,万斯年而求伸。

宅天下兮至晦,镜天下兮至明。烛吾心中之月兮,贯地纬而洞天经。

吾奉月兮周旋,月踵吾兮后先。夫君寄我兮三章,招月而与寓目兮,炯笔势之翩翩。

想他日之独立兮,过庭而侍侧。谁其耳剽于玉振兮,惟此月知其然。

月不予留兮,予亦咏而归。歌三终兮谢明月,何夕复惠然兮临我于亭乎而。

月台夜坐二首 其一

宋代 杨万里

秋日非无热,秋宵至竟清。老夫连数夕,露坐到三更。

风急星明灭,云行月送迎。追驩追不得,驩却偶然成。

净远亭午望二首 其二

宋代 杨万里

竹径殊疏欠补栽,兰芽欲吐未全开。初暄乍冷飞犹倦,一蝶新从底处来。

秋雨初霁

宋代 杨万里

松竹阴寒分外苍,芭蕉花湿梦中香。
抽身朱墨尘埃里,入眼山林气味长。
今日更无秋热去,晓晴犹带雨余凉。
却将白发三千丈,缲作霜丝补锦囊。

送丘宗卿帅蜀三首

宋代 杨万里

人似隆中汉卧龙,韵如江左晋诸公。
四川全国牙旗底,万里长江羽扇中。
玉垒顿清开宿雾,雪山增重起秋风。
近来廊庙多西帅,出相谁言只在东。

晓炊黄竹庄三首 其一

宋代 杨万里

染练江山宿雨馀,枝枝叶叶润如酥。丝窠璎珞消多少,破费天公百斛珠。

杨万里

杨万里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著名诗人、大臣,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著有《诚斋集》等。► 948篇诗文

宋代古诗词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