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 :李攀龙
吴门月落洞庭孤,何处扁舟钓五湖。我梦三峰秋色里,不知曾扫华山图。
袭克懋托疾不肯入试赋赠
白发萧萧一布衣,秋风摇落雁南飞。如何自听朱弦绝,此调人间识者稀。
燕歌行 其二
会日苦少别日多,为君盛年行多跎。忧来援琴聊短歌,羽声慷慨调不和。
悲风四起扬尘沙,浮云摧颓互相加。人生奄忽若春华,谁家客游常无家。
中曲不觉泪滂沱,揽衣出户夜如何。众星历历月低河,鸿雁嗷嗷鸣相过,欲往从之畏蔚罗。
铙歌 其八 上陵
上陵亦诚美,下津以尚羊。问客从何来,自言水中央。
芰荷为君衣,芙蓉为君裳。木兰为君佩,江蓠间杜蘅。
铜池之芝以九茎,光华烛天披金英。凤凰之集,乍开乍合,蜚览上林,曾不知日月明。
赤翅之鸿,翁杂相随。白雁何蔚蔚,云为车,风为马。
游阊阖,守谒者。五色露,何泥泥。乃在仙人金掌中,凝如膏,美如饴。
愿奉我主饮,延年万岁期。
和梁宪使过密咏天仙宫白松 其二
轩辕宫里试新妆,缥缈连枝入帝乡。玉骨不缘能化石,冰肌那得便生香。
只愁明月销为水,更恐清阴凝作霜。巫峡瑶姬元素质,却令云雨污衣裳。
席上鼓饮歌送元美 其一
翩翩白马度秋风,共醉胡姬酒肆中。舞剑吹笳歌出塞,送君朝发蓟门东。
留别子与子相明卿元美 其一
青云如旧满燕关,病客风尘且自还。到日郡斋春酒熟,城头何限太行山。
襄阳蹋铜蹄 其四
阳春二三月,襄阳好徘徊。渌酒汉江色,与郎传一杯。
再别子与 其三
蓟门山色雨中开,三月渔阳春水来。愁杀故人看锦字,白云秋树满燕台。
蹛林歌
单于庭,阴山下,汉家和亲刑白马。刑白马,祭龙城,今年蹛林大会兵。
襄阳蹋铜蹄 其三
白马金络头,一步三駊騀。便是马上郎,何尝不婀娜。
周象贤明府明卿门人属感明卿放逐因赠明府
金马风流汉主恩,一时冠盖尽王孙。不知泽畔行吟日,那得周郎却在门。
杂兴 其十
古今一旦暮,俯仰成兴衰。不见桑榆云,千里相蔽亏。
黄金苦易尽,红颜安可为。如何膏粱士,拂拭使人悲。
铙歌 其十六 临高台
临高台,望江水,江水之流以千里。黄鹄知得高蜚止,愿遗香草美人子。
关弓问鹄从何来,我主万年亦诚哉。禾黍不获鹄何食,遨游四海安终极。
寄怀蒲圻魏使君 其一
赤壁黄矶锦不如,故人家傍武昌居。蒲生太守裁鞭后,竹拥郎官赐管馀。
遣兴几篇司马赋,衔冤一纸乐羊书。楚材堪已推三晋,那得长悬刺史车。
四时子夜歌 其四
婉伸华簟上,不下葳蕤钥。郎君已自前,罗衣那及著。
别元美 其二
白云愁色满吴门,疋马孤舟不可论。一自河梁携手后,至今犹有未销魂。
秋日寄怀元美兼呈吴徐二使君
十载江湖白露寒,因君万里忆寒安。故人相向中原老,秋色何如画省看。
邵武功名非不佞,汝阳经术雅能官。即今垂作漂零客,可道音书日转难。
荅报顾中翰
政本趋陪地,身随宰相行。两房深侍从,三殿雅知名。
染翰宫云湿,兼衔掌露清。与闻钟五字,同病沈双声。
何意乘槎客,能怜伏枕生。投诗回俗态,把酒说交情。
敢谓龙门峻,难沾凤沼荣。华阳今夜月,醉眼为君明。
四时子夜歌 其七
郎从何处来,重袍那如水。酒无沙糖味,为他沃寒尔。
题徐子与门生汪惟一竹邱图
灵邱隐者一逃名,万竹临江见名清。徙倚七贤相寄傲,便娟二女重含情。
葛陂讵信双龙影,嶰谷空传五凤声。风雨长教秋色驻,冰霜兼与岁寒盟。
投竿渭水才堪老,受简梁园赋已行。愿得此君开蒋径,不妨佳客醉宜城。
浮云西北来何莫,今日东南美自并。截作武陵溪上笛,方知马援有门生。
李攀龙
李攀龙(1514—1570)字于鳞,号沧溟,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明代著名文学家。继“前七子”之后,与谢榛、王世贞等倡导文学复古运动,为“后七子”的领袖人物,被尊为“宗工巨匠”。主盟文坛20余年,其影响及于清初。 ► 589篇诗文
和许长史玉函宫携妓 其一
郡斋同元美赋
重寄元美 其二
三洲歌 其一
秋日 其二
初度日子与过署中同赋
送新喻李明府伯承
哭公实 其五
懊侬歌 其一
咏古 其二
杨山人 其一
古诗后十九首 其十六
公燕诗九首 其六 伟长
萧萧篇哭孙 其二
卢城送子与
答赠沈孟学 其四
企喻歌 其二
涌泉庵
四时子夜歌 其五
秋日村居 其一
初春 其三
赠殿卿
代建安从军公燕诗并引 其九 代阮元瑜
莫愁乐 其二
将至梁园寄殿卿
寄题离薋园 其二
桃花岭
酬皇甫虞部
与刘宪使过子与大佛寺
关门雪望
寄慰元美 其二
寄题况吉甫药湖别业在荷山下
重送许永宁 其一
送子相归广陵 其二
荅寄用晦王孙 其一
送右史之京 其一
寄吴明卿 其二
夏日张茂才见枉林园 其一
古意 其六
录别 其四
再别子与 其一
寄元美 其四
子夜歌 其十
毛封君
答殿卿过饮南楼见赠 其二
代建安从军公燕诗并引 其二 代明帝
九月同殿卿登南山 其三
送子相归广陵 其六
雪后忆元美
送刘户部督饷湖广 其五
乌栖曲 其二
铙歌 其十三 雉子
答寄殿卿见梦之作
古诗后十九首 其四
五子诗 其五 梁公实
长歌行 其二
和聂仪部明妃曲
咏古 其一
寄元美 其一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