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五子诗 其五 梁公实

五子诗 其五 梁公实

明代 李攀龙

梁生起南海,负气何倜傥。北交中原士,徘徊得吾党。

高名岂宿著,一朝奋鸿响。时俗既淆浊,振衣念独往。

礼法难为工,局促向天壤。王乔可等期,服食理非枉。

引领还罗浮,愿言税尘鞅。俯视大河流,逶迤浮云上。

盛衰随物化,世情自卤莽。吾意当告谁,黄金妒偃仰。

诗人李攀龙的古诗

和殿卿春日梁园即事

明代 李攀龙

梁园高会花开起,直至落花犹起已。春花着酒酒自美,丈人但饮醉即休。

才到花前无白头,红颜相劝若为留。春风何处不花开,何处花开不看来,看花何处好空回。

答赠沈孟学 其二

明代 李攀龙

海门中断出吴关,北望江流九折还。一日故人携酒处,白云千载凤凰山。

长歌行 其二

明代 李攀龙

仙人揽紫芝,芳灿如芙蓉。两耳委其肩,短发以蒙茸。

侍从几玉女,导我入云中。奉我一丸药,期我于空同。

服之生羽翼,婥约变形容。顾见云中鹿,婉蜿成白龙。

大阅兵海上 其三

明代 李攀龙

列舰如城积水前,援枹拥棹出前边。桔槔气迸流乌火,组练光摇太白天。

鹅鹳一呼风雨集,鼋鼍双驾斗牛悬。即今万国梯航日,并识君恩浩荡年。

于郡城送明卿之江西 其三

明代 李攀龙

长安二月绾垂杨,为尔踟蹰五骕骦。今日故人投辖地,况逢山色满邢襄。

送公实还南海

明代 李攀龙

梁生偃蹇谁伦伦,梁生偃蹇无伦伦。为郎十月不厌意,上书乞归南海滨。

文章往往迕时好,富贵安得婴其身。独存肝胆论交者,一一凌云作赋人。

忆昨击筑饮燕市,酒酣以往气益振。黄金之台空嶙峋,华阳之馆谁为薪。

騊駼騄耳俱良马,剑客博徒皆俊民。梁生徐生情最亲,宗生王生诗更新。

经过但坐歌白云,罢曲彷徨若有神。挥毫夜夜摇星辰,襟期矫矫何能驯。

梁生此事成万古,欲别牵裳遂具陈。罗浮之山何崔嵬,下临莽苍波涛开。

维舟跋浪长鲸出,倚杖垂天大鸟来。北望中原寥廓哉。

飞厓坐揽百粤色,群峰黝渺行风雷。梁生之庐搆烟雾,千寻薜荔青摧颓。

有时高咏反招隐,岩壑无人秋雨哀。尉佗椎结本赵侠,陆贾纵横一汉才。

丈夫有道在龙蠖,还能伦世相裴徊。梁生何为终蒿莱,梁生慎勿终蒿莱。

荅右史问山中与谁把苦

明代 李攀龙

依然浊酒竹林傍,那道穷途便不狂。白眼生平君自见,可能容易入山阳。

答寄殿卿

明代 李攀龙

平台春兴日堪乘,公子相邀赛信陵。那得更逢寒食下,高斋独供伏牛僧。

乌夜啼 其二

明代 李攀龙

长樯百幅帆,常著千里风。婀娜樯上佳,飞逐不成双。

塞上曲四首送元美 其三

明代 李攀龙

西出居庸大漠开,胡尘遥暗白登台。愁看塞上萧条色,落日秋风万里来。

送许史得弟字

明代 李攀龙

秋风一萧条,白云自相缀。翩翩尔曳裾,惨惨吾分袂。

鼓楫大河流,扬帆下衡卫。平台壮登眺,邹枚俨兄弟。

既出兔园篇,颇兼子虚制。词赋有知遇,王门即恩惠。

岁杪再得殿卿书却寄

明代 李攀龙

连札雁池来,春风锦字开。似看嵩少雪,把酒上平台。

咏古 其十二

明代 李攀龙

贪吏常苦富,廉吏常苦贫。不见孙叔敖,其子行负薪。

五霸相代兴,主烈难为臣。令名有遗封,馀财喜没人。

寝丘虽言恶,千载功无湮。

送殷正甫内翰之京 其五

明代 李攀龙

诏遣词臣集汉都,明年羽猎大誇胡。共怜执戟人犹在,莫问长杨赋有无。

王明君吟

明代 李攀龙

我本良家子,承恩入汉宫。光彩射绮罗,语笑生春风。

君王希召幸,在远谁为通。汉宫三十六,处处种梧桐。

美女八千名,各各分当熊。黄金买颜色,丹青多益工。

宁知佳丽人,不出所图中。黄金犹粪土,丹青复何功。

颜色非可恃,粉黛故难同。因念长门赋,夙昔亦相蒙。

君王宠自娱,贱妾以和戎。岂惜贱妾去,但惜长门空。

涕泣顾长门,从此逐秋蓬。

寄殿卿 其一

明代 李攀龙

人情原惨淡,世路故蹉跎。意气弹冠少,风尘按剑多。

客居深雨雪,春梦远漳河。赖有西山色,犹堪载酒过。

酬右史题扇见赠

明代 李攀龙

䊵扇新题寄远篇,才开箧笥已篇怜。清风忽自兰台至,明月还从邺下悬。

佳客满堂疏翰墨,美人千里共婵娟。何因怀袖含香署,再使君恩出入偏。

白石郎曲 其二

明代 李攀龙

石子如弹丸,累累江之渚。有郎独自居,艳于十五女。

幽州马客吟歌 其五

明代 李攀龙

郎赍千金装,结客行三秦。那能论家计,少年喜作人。

重别魏使君 其三

明代 李攀龙

君家明月楚江干,价动连城海色寒。不是片心还得似,三年那借故人看。

李攀龙

李攀龙

  李攀龙(1514—1570)字于鳞,号沧溟,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明代著名文学家。继“前七子”之后,与谢榛、王世贞等倡导文学复古运动,为“后七子”的领袖人物,被尊为“宗工巨匠”。主盟文坛20余年,其影响及于清初。 ► 589篇诗文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