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书哀

书哀

宋代 梅尧臣

天既丧我妻,又复丧我子!
两眼虽未枯,片心将欲死。
雨落入地中,珠沉入海底。
赴海可见珠,掘地可见水。
唯人归泉下,万古知已矣!
拊膺当问谁,憔悴鉴中鬼。

梅尧臣书哀译文

天既丧我妻,又复丧我子!
老天爷已经夺走我的爱妻,又夺走了我的儿子。
两眼虽未枯,片心将欲死。
两眼虽然还没有哭干,可悲的是我心已经枯死。
雨落入地中,珠沉入海底。
雨滴掉下来落进土地,珍珠被沉没埋在海底。
赴海可见珠,掘地可见水。
但是到海里就能找回珍珠,想寻找落下的雨也可以掘地。
唯人归泉下,万古知已矣!
只有人死去葬在九泉,从古以来就知道再没有希冀。
拊膺当问谁,憔悴鉴中鬼。
我悲痛地捶着胸膛又去向谁发问,只看见镜中憔悴得鬼一样的自己。

梅尧臣书哀注释

枯:这里指眼泪哭干。
心死:悲痛到极点。
泉下:黄泉之下。
拊膺(fǔ yīng):捶胸,表示哀痛。膺,胸膛。
鉴:镜子。

梅尧臣书哀创作背景

  庆历四年(1044),梅尧臣自湖州入汴京,舟行途中,妻子谢氏不幸病故,给诗人精神上以沉重打击:“结发为夫妇,于今十七年。相看犹不足,何况是长捐!”(《悼亡》)祸不单行,不久,次子十十(乳名)也亡故。眼看贤妻爱子接连去世,诗人不胜悲痛。《书哀》就是在这种境况中写成的。

梅尧臣书哀赏析

  诗一开篇就直书贤妻爱子接连去世这段个人哀史。前两句完全是直白式:“天既丧我妻,又复丧我子。”这里没有“彼苍者天,歼我良人”一样的激楚呼号,却有一种痛定思痛的木然的神情。人在深哀巨痛之中,往往百端交集,什么也说不出。“既丧······又复丧······”,这种复叠递进的语式,传达的正是一种莫可名状的痛苦。诗人同一时期所作《悼子》诗说:“迩来朝哭妻,泪落襟袖湿;又复夜哭子,痛并肝肠入。”正是“两眼虽未枯”的注脚。这与杜甫《新安吏》中“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的名句相似,而意味更深。《庄子》中说:“哀莫大于心死。”而诗人这时感到的正是“片心将欲死”。
  说“将欲死”,亦即心尚未死,可见诗人还迷惘着:既美且贤的妻子、活蹦乱跳的儿子就这样一去不返了。他不敢相信,可又不得不信。这里诗人用了两个连贯的比喻:“雨落入地中,珠沉入海底”,雨落难收,珠沉难求,都是比喻人的一去不复返。仅这样写并不足奇,奇在后文推开一步,说“赴海可见珠,掘地可见水”,又用物的可以失而复得,反衬人的不可复生。这一反复,就形象地说明了诗人的悲痛。他的损失,是不可比拟的,也是无法弥补的。同时句下还隐含这样的意味,即诗人非常希望人死后也能重逢。
  然而,事实是不可能的,“他生未卜此生休”。故以下紧接说:“唯人归泉下,万古知已矣!”这并不全然是理智上的判断,其间含有情感上的疑惑。到底是不是这样,无人能够回答他的问题。“附膺当问谁”,诗人只好对镜自问了。“憔悴鉴中鬼”正是他在镜中看到的自己的影子,由于忧伤过度而形容枯槁,有类于“鬼”,连他自己也认不出自己来了。最末两句传神地写出诗人神思恍惚,对镜发楞,而喁喁独语的情态。
  《书哀》一诗主要用赋法,间以独特的比喻。诗人将一己的深哀巨痛,用最朴素凝炼的语句表现出来,颇能传神写照,感人肺腑。

诗人梅尧臣的古诗

答裴如晦

宋代 梅尧臣

怀我歌我辞,乃知行子倦。
音虽彼妙发,想若此可见。
歌竟夜灯青,野窗鸣湿霰。
仿佛闻孤鸿,飞急应有羡。

玉汝赠永与冰蜜梨十颗

宋代 梅尧臣

梨传真定间,其甘曰如蜜。
君得咸阳中,味兼冰作质。
遗之析朝酲,亦以蠲烦疾。
吾儿勿多嗜,不比盘中栗。

寄渭州经略王龙图

宋代 梅尧臣

西城橐驼来贺兰,入贡美玉天可汗。萧关夜开月团团,弹筝古峡鸣哀湍。

前将军,不擐甲,取大官。今将军,能抚士,尚盘桓。河西五郡兵气完,骏马跃栈无箭瘢。

我嗟乘劣不受鞍,焉得乞与都人看。

缑山子晋祠

宋代 梅尧臣

王子居玉京,故山空寂寞。犹闻溯月笙,尚想宾天鹤。

翠柏深古坛,丹霞留迥壑。芝庭谁款扉,旌旗穿林薄。

留题毗陵潘氏宅假山

宋代 梅尧臣

人心本好静,世事方扰扰。丘壑未去时,庭中结山小。

长欲见苍翠,何须听猿鸟。有志同尚平,当期婚嫁了。

再依韵

宋代 梅尧臣

一嫁异域去,不复临镜台。
念昔辞家时,岂为单于来。
适遐固亦命,配丑非由媒。
始欲并日月,今嗟随风埃。
仆侍共惨戚,山川空徘徊。
鸿鴈为之悲,肝肠为之摧。
宁闻琵琶乐,但闻琵琶哀。
休言羊酪甘,谁喜氊庐开。
故国万余里,此生那得回。
乃知女子薄,莫比原上莱。

和石昌言学士官舍十题 其十 兰

宋代 梅尧臣

楚泽多兰人未辩,尽以清香为比拟。萧茅杜若亦莫分,唯取芳声袭衣美。

诸韩来会别

宋代 梅尧臣

诸韩行有日,别思会依依。
独叹从予少,还看似子稀。
呼童聊奏酒,洒水为开扉。
苏合染裘美,雪中阊阖归。

玉麈尾寄傅尉越石联句

宋代 梅尧臣

斋中独何物,持之想见君。
惟兹玉麈尾,信美而有文。
夫子善谈道,亹亹词如云。
在握昔同色,倾坐今离群。
况托怀袖好,曾亲蕙兰薰。
尝许助闲放,於焉探典坟。
既乃阻清燕,复屈驱虻蚊。
自殊白团扇,未畏秋叶纷。

张仲通追赋洛中杂题和尝历览者六章其二洛州

宋代 梅尧臣

上阳宫树影,不随寒波流。
天津桥下石,激响无时休。
至清自照物,遇险岂能柔。
东过白马去,凡经几千秋。

元忠示胡人下程图

宋代 梅尧臣

单于猎罢卧锦红,解鞍休骑荒碛中。
苍驹騧骆六十匹,隐谷映坡分尾鬃。
九皋五牛羊颇倍,沙草晚牧生寒风。
贵贱小大指五百,执作意态皆不同。
二鹰在臂二鹰架,骏犬当对宁争功。
氊庐鼎列帐幙拥,鼓角未吹惊塞鸿。
土山高高置烽燧,毛囊贮获闲刀弓。
水泉在侧挹其上,长河杳杳流无穷。
素纨六幅笔何巧,胡环尽妙谁能通。
今日都城有别识,别识共许刘元忠。

舟中值雨裴刁二君相与见过

宋代 梅尧臣

江上渰凄凄,天形接野低。
岸痕生旧水,马迹踏春泥。
风急侵衣重,山昏卷幔迷。
谁惊二客论,不愧巨源妻。

咏苜蓿

宋代 梅尧臣

苜蓿来西或,蒲萄亦既随。
胡人初未惜,汉使始能持。
宛马当求日,离宫旧种时。
黄花今自发,撩乱牧牛陂。

哀马

宋代 梅尧臣

瘠彼单于马,赠我信都侯。
信都恶顽恶,不使服车輈。
我从南土归,涉河假扁舟。
将趋未央朝,无乘谁可求。
信都固朋义,百乏能以周。
遗此燕山骏,买鞯安辔头。
朝斩一束刍,夕煮一盎麰。
渐平峥嵘骨,幸骑历冬秋。
自春锁礼闱,既出被轻囚。
饱秣不复驾,狂跃如生虬。
更番一老卒,湔刷常预愁。
前欲往城东,始跨人立侔。
首落而尾掷,衰躯几坠投。
迩者将赠金,行当谒冕旒。
私呼贵邻兵,言调变驯柔。
晨往及暮还,踣地气不收。
彼兵隶天厩,国马皆仰驺。
其能量马力,国马安得稠。
以吾穷使然,尔能亦可羞。

和普公赋东园十题 其六 假山

宋代 梅尧臣

太山不可历,石齿齧人足。聊集怪与奇,苍苍都在目。

何须引寒流,平地作溪谷。

正月十日五更梦中

宋代 梅尧臣

今年花似去年新,去年人比今年老。
我劝厚地一杯酒,收拾白日莫苦早。

村豪

宋代 梅尧臣

日击收田鼓,时称大有年。
烂倾新酿酒,饱载下江船。
女髻银钗满,童袍毳氎鲜。
里胥休借问,不信有官权。

次韵答黄介夫七十韵

宋代 梅尧臣

春风不择草,万卉皆发萌。盛夏一长养,秋实俱与成。

舂粒以蒸炊,刈枯以煎烹。工师调五音,不问咸与韺。

自取众律和,黍谷动华英。可以荐祖庙,可以陈帝庭。

良将统万卒,所向若惊霆。战斗众益勇,号令夜益明。

破敌必拉朽,不见坚阵横。我观欲物际,亦在农力兴。

我观合奏时,亦在考击并。我观成功日,亦在间得情。

草木有美恶,造化无喜憎。五声有高下,一致不可评。

三军用貔虎,不较蚊睫螟。大君设时网,广海无漏鲸。

磊落黄夫子,为学不自轻。四十登贤科,良贾售百朋。

得志岂计晚,成名等众荧。旧交半存没,新知慕徒倾。

老鹤晴一唳,随风无近声。好论古今诗,品藻笑钟嵘。

欲扫李杜坛,未审谁主盟。我衰百事倦,白首聊穷经。

两目生昏花,犹胜张籍盲。读书爱日永,秉扇自驱蝇。

但恶乱我思,非与小物勍。清飙飒然来,喜得如弟兄。

散帙空堂上,垂冠发星星。载诵尧舜篇,幸今时太平。

不学遁世士,投竿泛东溟。不袭贪生人,炼气噏日精。

不羡富贵翁,歌吹满重城。独守萤火光,莫揽蟾蜍晶。

人生转头间,未免一铭旌。区区逐甘鲜,鼎鼎夸佩缨。

安知西山饿,熟识绵上耕。彼勿叹凤衰,此正歌鸿冥。

分合没穷巷,迹涩蹈高闳。妻子易为饱,粟帛不足营。

岂乏一器饭,岂乏一杯羹。肯为浊河浊,愿作清济清。

韩愈尝有言,百物皆能鸣。特称孟东野,贫箧文字盈。

到死只冻馁,何异埋秦坑。今我已过甚,日醉希步兵。

神仙多羽翼,一一飞蓬瀛。乃知无道气,难可强留形。

鄙性实朴钝,曾非傲公卿。昔随众一往,或值谤议腾。

曰我非亲旧,曰我非门生。又固非贤豪,安得知尔名。

是时闻此言,舌直目且瞠。俄然我有答,贤相持权衡。

喜士同周公,其德莫与京。我去岂不送,我往岂不迎。

自为筋力寡,路远艰于行。未若归教子,遗金徒满籯。

岁月苦易得,颜貌日可惊。身虽厌役役,心亦远硁硁。

归思吴洲橘,梦忆楚江萍。试看两围棋,白黑何所争。

朝脱泥涂困,暮失云衢亨。物理既难常,达生重飞觥。

曾以文豹章,远喻子怀能。曩者忤贵势,悔说乌鸟灵。

乌灵反见怒,终恨屈此诚。当时语颇错,盍呼为大鹏。

于兹傥遇之,应解颈颊赪。韵尽意未尽,且用此报琼。

依韵和正仲寄酒因戏之

宋代 梅尧臣

上字黄封谁可识,偷传王氏法应真。
清淮始变醅犹薄,句水新来味更醇。
欲拟比酥酥少色,曾持劝客客何人。
红梅虽是吾家物,老去无心一醉春。

初见淮山

宋代 梅尧臣

游宦久去国,扁舟今始还。
朝来汴口望,喜见淮上山。
断岭碧峰出,平沙白鸟闲。
南归不厌远,况在水云间。
梅尧臣

梅尧臣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 569篇诗文

宋代古诗词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