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 :薛瑄
靖应真人隐者流,声名往日动宸旒。功成不在飞升去,禹庙连云桧柏秋。
行台杂咏简黄宪长暨诸宪僚二十首 其一
行台西接大明湖,细柳新荷入画图。海石风光今古意,品题殊觉少陵孤。
卢溪冬夜五首 其五
久客霜风入缊袍,壮心犹倚剑吹毛。武溪溪上乌台夜,猛虎一声山月高。
行台杂咏简黄宪长暨诸宪僚二十首 其十
万朵红葵折锦苞,新妆相倚斗妖娆。道人独爱倾阳意,并起丹心忆圣朝。
登平陆城楼四首 其二
断岸奔流万里风,疏林黄叶九秋中。画阑干外斜阳暮,并作离愁一段浓。
拟古四十一首 其四十
庭竹生凉飙,明月从东上。候虫草根鸣,夜静声愈响。
逍遥步阶除,悠然起遐想。三皇五帝时,淳朴竟焉往。
王风降黍离,礼乐委榛莽。反复千载间,霸业杂相长。
是非垂不泯,胜负在俯仰。令人意难平,拨置聊自广。
读邵康节击壤集二十首 其二十
少年应自负雄才,老悟玄机此意灰。岁月风光情自得,山云水石兴悠哉。
一环理窟閒中见,万古天心动处来。宝匣瑶琴遗响在,几何人识伯牙怀。
春日游禹门
野服归来野兴幽,十年仍遂禹门游。崖回曲路仍危栈,峡束洪涛泻急流。
楼结飞甍临绝汉,宫高华榜焕层丘。乡人未必知神意,丝管啁啾聒未休。
赠欧阳宪副
宪节重来觐九天,论交不尽意留连。休惊白发三千丈,且喜青云四十年。
老大可无新事业,壮游还忆旧山川。人中松柏君知否,万雪千霜独挺然。
次王侍御见寄韵二首 其一
去年秋晚送君时,别后长怀远道思。健笔久推天下士,明珠新得掌中诗。
官梅带雪开何早,旅雁穿云去未迟。想在南蕃多暇日,春来宁惜寄新词。
读邵康节击壤集二十首 其十三
人情物理总分明,七十年来老洛城。只向窝中年至乐,却於身外薄浮荣。
花红柳绿随时赏,云白山青取次行。还复振衣千仞上,都无尘垢半星星。
元夕寄故乡诸友八首 其二
乡人新自故乡来,千里鱼书手自开。闻道家山风景好,玉笙吹月共徘徊。
襄阳雪中杂咏六首 其五
襄阳城外雪纷如,散入江流片片虚。乍有却无迷望眼,只疑神女弄明珠。
拟古四十一首 其四十一
人巧千万端,莫逃造化巧。三王行仁义,子孙永相保。
绵历百千载,顺理得终考。嬴隋南北朝,窃国骋暴狡。
社稷旋荒墟,苗裔悉剪剿。天巧必胜人,人巧何足道。
靖州月夜杂咏五首 其五
三百年来新郡邑,七千里外古蛮荒。无私好是中天月,布满清辉一样光。
韦广文送醯
鼎鼐何堪欠此生,银瓶携送满寒清。从今肝膈添诗思,肯使酸斋擅大名。
再怀沅州五友五首 其三
帘捲秋风绕砌花,沅阳几对昔年华。关山白露三千里,谁采金英泛紫霞。
嘉祥分司元宵
行台北面是苍山,古柏风生分外寒。又值元宵春一度,谩烧红烛伴清欢。
青州分司榴花
石榴小萼未开时,浑似红樱压翠枝。照日含风千万朵,故园千里正相思。
看杨花戏作
纷纷拂拂雪花香,旋逐回风过粉墙。坐困绿阴看未足,无端春思正悠扬。
留别诸友八首 其五
汾水西风生夕波,离筵忍听唱骊歌。男儿不洒相思泪,翠袖红裙奈若何。
薛瑄
薛瑄(1389年8月20日—1464年7月19日),字德温,号敬轩。河津(今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里望乡平原村人)人。明代著名思想家、理学家、文学家,河东学派的创始人,世称“薛河东”。薛瑄继曹端之后,在北方开创了“河东之学”,门徒遍及山西、河南、关陇一带,蔚为大宗。其学传至明中期,又形成以吕大钧兄弟为主的“关中之学”,其势“几与阳明中分其感”。清人视薛学为朱学传宗,称之为“明初理学之冠”,“开明代道学之基”。高攀龙认为,有明一代,学脉有二:一是南方的阳明之学,一是北方的薛瑄朱学。。其著作集有《薛文清公全集》四十六卷。 ► 585篇诗文
古滕薛城
纪行口号
武陵
寄李太亨太守
益阳山行遇雨
金台送别为李进都指挥赋二首 其二
菊开忆去秋同官台中共赏
送陈都宪镇关中三首 其一
又题五友五首 其二 梅
留别诸友八首 其二
周仪宾水筠轩
黔阳山中十首 其八
澹庵卷为谢侍郎乃兄题
南京十咏 其十 鸡寺晚钟
荅仰宗岱寺丞见贻韵
留别赵彬
寄于侍郎廷益
沅州杂诗十二首 其三
宿界亭驿
游禹门
登沅州城楼
北归有喜而赋
醉吟楼歌为刘佥宪父赋
雪中度风门岭
题四景四首 其三
哭少子治
天顺元年六月初十日上章告老未允十一日又请十三日又请至二十一日 ...
拟古四十一首 其十
连云栈道中四首 其一
发通津驿三首 其三
洛水道中
谢李布政文英以字帖药方见寄
拟古四十一首 其七
黔阳山中十首 其五
送杨参议三首 其二 分韵得露字
次王侍御见寄韵二首 其二
题汶上分司二小柏
读邵康节击壤集二十首 其十八
读邵康节击壤集二十首 其十
蜀江水涨如黄河江北诸山彷佛太行遣兴而作
刘广文携酒饯行
湖亭小酌和张都宪韵
秋日灵岩道中
泰安州重寄李太亨
行黄河岸上
山水图为赵给事赋
沅州杂诗十二首 其一
行台杂咏简黄宪长暨诸宪僚二十首 其九
泊武口驿
十二景为衍圣公孔彦缙赋二十四首 其十二
高唐道中寄李廷圭佥宪
四景为李通政赋四首 其一
怀沅州五友五首 其一 竹
斋宿杂咏十首 其三
临朐分司四小柏二首 其一
怀沅州五友五首 其四 兰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