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咏古 其四

咏古 其四

明代 李攀龙

白云出山陵,乃在天一方。东土在已洽,徂西聊倘佯。

虎豹自为群,乌鹊列成行。惟帝立嘉命,诸夏发其祥。

愿言顾见女,中心以翱翔。刊石树弇兹,千载遥相望。

诗人李攀龙的古诗

琅琊王歌 其一

明代 李攀龙

阳春二三月,单衫绣裲裆。系马临大道,值女行采桑。

和吴太常南楼烟雨之作

明代 李攀龙

南楼迢递俯丹梯,烟雨萧条拂槛低。越徼层阴千里合,吴门春树万家迷。

江流欲动帆樯外,山色才分睥睨西。一自不斋多暇日,新诗谁与醉同题。

五子诗 其三 宗子相

明代 李攀龙

婉婉维扬士,早岁绝人识。结撰有至思,先民乃遗则。

时俗徒嗷嗷,此物知者得。郁郁独往心,百折江河力。

披睹他自媚,我意安所测。念兹携手驩,荣名与令德。

浩荡阴阳移,吾道相终极。语及千载事,愀愀动颜色。

中怀谁可喻,文章亦经国。一为麟凤言,三叹加餐食。

乌栖曲 其四

明代 李攀龙

江南女儿蹋蹀歌,阳春窈窕出绮罗。黄金辔头紫骝马,长安少年事游冶。

长松标

明代 李攀龙

落落南山松,长标一何拙。上栖万里风,下覆千年雪。

送右史之京 其一

明代 李攀龙

汉家高宴柏梁台,千载风云拥上才。谁得似君珠履贵,亲承咳唾九天来。

赠刘将军

明代 李攀龙

忆醉卿家春草芳,征轺信宿向渔阳。行间旧识千夫长,毂下新推六郡良。

白马从军明月塞,黄金结客少年场。何时更出追风骑,策尔持缨请建章。

和周公瑕猗兰篇兼呈元美

明代 李攀龙

玉指红颜拥上春,劳君一顾落梁尘。当时解赠同心句,汉省风流在几人。

武太常贞母太常是遗腹子

明代 李攀龙

令子清标领太常,持衡东省旧为郎。才因藻镜知秋水,胎本明珠产夜光。

天上旌旂悬日月,人间竹帛映冰霜。虽然燕赵多奇士,已让高风在北堂。

录别

明代 李攀龙

眇眇远行客,绵绵思故乡。悲风绕车鸣,浮云立马傍。

边城苦多阴,秋气激繁霜。白日匿何时,四野一茫茫。

落木委空庭,游响拂閒房。霏霏罗帷影,明月在我床。

起视河汉流,寥寥夜未央。出亦以徘徊,入亦以彷徨。

燕歌行 其二

明代 李攀龙

会日苦少别日多,为君盛年行多跎。忧来援琴聊短歌,羽声慷慨调不和。

悲风四起扬尘沙,浮云摧颓互相加。人生奄忽若春华,谁家客游常无家。

中曲不觉泪滂沱,揽衣出户夜如何。众星历历月低河,鸿雁嗷嗷鸣相过,欲往从之畏蔚罗。

送李太守之东昌

明代 李攀龙

诸侯辞北极,千骑向东方。十二称天府,风烟接帝乡。

地形来海岱,漕挽自徐扬。春满弦歌邑,花明太守章。

射书延上客,照乘得高唐。寇息解刀剑,人和下凤凰。

轩帷褰雨雪,郡阁卧星霜。治行兼经术,诸曹借宠光。

杨山人 其一

明代 李攀龙

苕溪之水何泠泠,吴山一峰天目青。千林万壑子云亭,从他世人还解事,白头不厌太玄经。

汝宁徐使君 其十

明代 李攀龙

解道文章老自知,中原病客重相思。故人寥落看如此,再领专城岂后时。

送陆从事赴辽阳

明代 李攀龙

御苑东风吹客过,共看芳草有过珂。西山晴雪鸿边尽,北海春云马上多。

地险时窥玄菟郡,天骄夜遁白狼河。知君幕下参高画,诸将何时议止戈。

赋得金谷园障子

明代 李攀龙

谁将金谷传毫素,座上无人不回顾。乍展旋惊涧水流,才开已识河阳路。

四壁真看片锦围,中庭如见双鬟度。移席休临坠妓楼,解衣欲挂沙棠树。

彷佛明妃出塞吟,听来未必梁尘误。诗成酌我我岂辞,便过三斗无论数。

绿珠安在恰当垆,似留且往势可呼。意惨昆崙紫䆗窱,色寒沧海红珊瑚。

君家富贵合如此,此时那知有障子。纵然客散掩空堂,犹闻夜夜春风起。

五子诗 其四 徐子与

明代 李攀龙

徐生一何俊,本自青云姿。十年自天目,含意多素辞。

既闻风雅音,三叹文在兹。眄睐生荣名,徙倚即前绥。

念为理清曲,高言倡者谁。踯躅流俗间,携手不相疑。

时髦满要路,各谓中心私。世人岂同愿,吾道欲委蛇。

黄金买大药,朱颜庶可持。物理率如此,和光难独窥。

萧萧篇哭孙 其二

明代 李攀龙

西北浮云白日微,萧萧木叶傍人飞。那知十载穷途泪,并向秋风湿我衣。

九月八日东村送元美

明代 李攀龙

浊酒枯鱼自不贫,黄花况复席边新。明朝纵及龙山会,那得长逢落帽人。

录别 其八

明代 李攀龙

浮云满天地,荡子欲安之。努力事行役,弃置以为期。

少年盛意气,慷慨生别离。㷀㷀无根蓬,翩翩中林鵻。

马上不得语,涕泪各累累。君但重自爱,远道归有时。

李攀龙

李攀龙

  李攀龙(1514—1570)字于鳞,号沧溟,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明代著名文学家。继“前七子”之后,与谢榛、王世贞等倡导文学复古运动,为“后七子”的领袖人物,被尊为“宗工巨匠”。主盟文坛20余年,其影响及于清初。 ► 589篇诗文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