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诩。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极其广泛,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对宋词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代表作 《雨霖铃》《八声甘州》。 ► 267篇诗文
曹操
曹操(155年-220年正月庚子),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汉族。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 ► 27篇诗文
岑参
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385篇诗文
李贺
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著有《昌谷集》。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李贺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英年早逝。► 201篇诗文
温庭筠
温庭筠(约812—866)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所以也有“温八叉”之称。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官终国子助教。精通音律。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秾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存词七十余首。后人辑有《温飞卿集》及《金奁集》。► 345篇诗文
屈原
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中国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宜昌)。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内政外交大事。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一举攻破楚国首都郢都。忧国忧民的屈原在长沙附近汩罗江怀石自杀,端午节据说就是他的忌日。他写下许多不朽诗篇,成为中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者,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造了新的诗歌体裁楚辞。他创造的“楚辞”文体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与《诗经》并称“风骚”二体,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积极影响。 ► 28篇诗文
曹植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后人因他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更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 ► 110篇诗文
王昌龄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 162篇诗文
韦应物
韦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汉族,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 521篇诗文
贾岛
贾岛(779~843年),字浪(阆)仙,唐代诗人。汉族,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阳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自号“碣石山人”。据说在洛阳的时候后因当时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后外出,贾岛做诗发牢骚,被韩愈发现其才华。后受教于韩愈,并还俗参加科举,但累举不中第。唐文宗的时候被排挤,贬做长江主簿。唐武宗会昌年初由普州司仓参军改任司户,未任病逝。 ► 325篇诗文
范仲淹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汉族,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范仲淹文学素养很高,写有著名的《岳阳楼记》。► 277篇诗文
王勃
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唐代诗人。汉族,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世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首。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死。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堪称一时之最,代表作品有《滕王阁序》等。► 80篇诗文
杨万里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著名诗人、大臣,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著有《诚斋集》等。► 948篇诗文
刘长卿
刘长卿(709—789),字文房,汉族,宣城(今属安徽)人,唐代诗人。后迁居洛阳,河间(今属河北)为其郡望。唐玄宗天宝年间进士。肃宗至德中官监察御史,苏州长洲县尉,代宗大历中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又被诬再贬睦州司马。因刚而犯上,两度迁谪。德宗建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 484篇诗文
齐己
齐己(863年—937年)出家前俗名胡德生,晚年自号衡岳沙门,湖南长沙宁乡县祖塔乡人,唐朝晚期著名诗僧。 ► 638篇诗文
晏殊
晏殊【yàn shū】(991-1055)字同叔,著名词人、诗人、散文家,北宋抚州府临川城人(今江西进贤县文港镇沙河人,位于香楠峰下,其父为抚州府手力节级),是当时的抚州籍第一个宰相。晏殊与其第七子晏几道(1037-1110),在当时北宋词坛上,被称为“大晏”和“小晏”。 ► 193篇诗文
诸葛亮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特追封他为武兴王。诸葛亮为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诸葛亮在后世受到极大尊崇,成为后世忠臣楷模,智慧化身。成都、宝鸡、汉中、南阳等地有武侯祠,杜甫作《蜀相》赞诸葛亮。 ► 4篇诗文
秦观
秦观(1049-1100)字太虚,又字少游,别号邗沟居士,世称淮海先生。汉族,北宋高邮(今江苏)人,官至太学博士,国史馆编修。秦观一 生坎坷,所写诗词,高古沉重,寄托身世,感人至深。秦观生前行踪所至之处,多有遗迹。如浙江杭州的秦少游祠,丽水的秦少游塑像、淮海先生祠、莺花亭;青田的秦学士祠;湖南郴州三绝碑;广西横县的海棠亭、醉乡亭、淮海堂、淮海书院等。秦观墓在无锡惠山之北粲山上,墓碑上书“秦龙图墓”几个大字。有秦家村、秦家大院以及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古文游台。 ► 441篇诗文
孟郊
孟郊,(751~814),唐代诗人。字东野。汉族,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祖籍平昌(今山东临邑东北),先世居洛阳(今属河南)。唐代著名诗人。现存诗歌500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诗最多,代表作有《游子吟》。有“诗囚”之称,又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元和九年,在阌乡(今河南灵宝)因病去世。张籍私谥为贞曜先生。 ► 350篇诗文
韦庄
韦庄(约836年- 约910年),字端己,汉族,长安杜陵(今中国陕西省西安市附近)人,晚唐诗人、词人,五代时前蜀宰相。文昌右相韦待价七世孙、苏州刺史韦应物四世孙。韦庄工诗,与温庭筠同为“花间派”代表作家,并称“温韦”。所著长诗《秦妇吟》反映战乱中妇女的不幸遭遇,在当时颇负盛名,与《孔雀东南飞》、《木兰诗》并称“乐府三绝”。有《浣花集》十卷,后人又辑其词作为《浣花词》。《全唐诗》录其诗三百一十六首。► 315篇诗文
再步前韵答槐庭四首 其四
鹤亭招同沧玉、香圃过其岩野草堂,即事赋赠三首 其一
鹤亭招同沧玉、香圃过其岩野草堂,即事赋赠三首 其二
鹤亭招同沧玉、香圃过其岩野草堂,即事赋赠三首 其三
步颂臣题帐眉原韵
暮春偶题七首 其一
暮春偶题七首 其二
暮春偶题七首 其三
暮春偶题七首 其四
暮春偶题七首 其五
暮春偶题七首 其六
暮春偶题七首 其七
陪谢丈游鸳鸯湖,观邱水部种花处,今已犁为田矣,感而成咏
题邱大达甫鸳鸯湖草堂 其一
题邱大达甫鸳鸯湖草堂 其二
子夜歌四首 其三
湘春夜月 用黄雪舟韵,送献堂西游中国,时南北方倡分立
青玉案 赠留仙女史
蝶恋花 其四 「感春」次任公韵
念奴娇 科山「生圹集」编成戏题
琐窗寒 和豁轩韵
子夜歌四首 其一
夜游宫 中秋雾峰夜宴
临江仙 次豁轩「溪边书感」韵
倦寻芳 和豁轩韵
琐窗寒 三叠豁轩韵
子夜歌四首 其二
哭内子谢氏端 其七
哭内子谢氏端 其二
南浦 赠别云从
望海潮 春潮
哭内子谢氏端 其九
哭内子谢氏端 其十二
浪淘沙 淡江留别
蝶恋花 其五 「感春」次任公韵
草恋花 其四 「感春」次任公韵
浪淘沙 次留仙女史「落花」韵
哭内子谢氏端 其五
惜秋华 重九前一日,豁轩、补牢见过,用「梦窗飞翼楼」韵
台中竹枝词 其二
唐多令 其三 连雨台中卧病作
台中竹枝词 其六
小重山 辛亥九日莱园登高
宿筱云山庄,怀厚庵
长亭怨 秋风
夏日田家杂兴三首 其一
探春慢 首春颂臣、启运、锡祺、槐庭同过,约同赴雾峰吟宴,再用 ...
哭内子谢氏端 其三
戏为抱狮图歌
金缕曲 次和豁轩
蝶恋花 其二 「感春」次任公韵
哭内子谢氏端 其八
闻悔之病,携妓骆云莲走访,醉中赋赠
次韵寄赠梁任公先生启超
赠傅锡祺秀才
哭内子谢氏端 其六
夏日田家杂兴三首 其二
寄居三首 其二
瑶花慢 其二 水仙花
小东山草堂歌
嘲写真
苔钱三首 其三
舟归
拟洛下分题 递诗筒
招元羽律师
赠清义律师
舟次游乾元寺
咏亡有禅师山斋养猕猴
读韩文诗
湖西杂感诗 其十二
赠辩才大师
友人元敏示以三题乃赓而和之 其二 刮字刀
赠诵经僧
友人元敏示以三题乃赓而和之
舟归咏雁
赠白莲社主圆净大师
赠郝逸人
友人元敏示以三题乃赓而和之 其三 试金石
游开化寺
宿仲系上人房
赠宣密大师不出院
予近卜居孤山之下友人元敏以四绝见嘲遂依韵
贻叶秀才诗
孤山诗三首 其三
李秀才以山斋早起诗见赠因次韵和酬
赠赵璞
雪西施
旅中即事寄友生
喻卖松者
咏亡有禅师山齐养猕猴
闲居示友人
赠骆偃
谢僧惠蒲扇
溪居即事寄梵天阇梨
新栽小松
忆龙山院兼简蟾上人
武康溪居即事寄实印大师四首
忆南塔上方因寄庆昭师
赠守能师
赠简上人
题石壁山绍上人观风亭
题石壁山绍上惟观风亭
送悦上人归仙岩
戏题四绝句其四·鸡怨言
送惟凤师归四明
夏日薰风亭作
戏题四绝句其一·鹤自矜
送人归旧隐
送夤上人归道场山
挽歌词三首
送中侄
书荆溪禅师傅后二首
苔钱三首
游风水洞僧院
夏日寄谅律师
同友人宿山院
庭鹤
吴山庙诗
严光台
题聪上人林亭
山中与友人夜话
山居招友人诗
山堂落成招林处士
闲咏
秋夕寄友僧
送进士万知古
题湖上僧房
述韩柳诗
莫言春日长
旅舍言怀
潜夫咏
拟洛下分题
砌下老梅
玛瑙院居戏题三首
题静虑院
玛瑙坡即事
玛瑙坡四咏
送僧归姑苏
牧丹
经照湖方干旧居
书久上人城中幽斋
慎交歌
山中自叙
久病有感因示后学
秋病
上钱唐太守薛大谏
经武康小山法瑶师旧居
哭辩端上人
山中感友生见访
寄题梵天圣果二寺兼简昭梧二上人
久病
寄赵璞
九月望夜招处士林君泛湖玩月
陋巷歌赠友生
寄天台守能上人
寄蜀川王道士
寄余秀才
寄题终南道宣律师塔
寄省悟师
将入石壁山作
寄栖白师
经松江陆龟蒙旧居
旅中别赵璞
君复处士栖大师夙有玩月泛湖之约予以卧病致
寄题章安禅师塔
湖西杂感诗
寄净慈寺悟真师
槛猿
寄湖西逸人
湖上望月二首
寄咸润上人
寄文照大师
寄江上僧
寄慧云大师
寄林逋处士
寄定海许少府
湖居秋日病起
怀子仁师
和聪上人悼梵天阇棃
孤山诗三首
读元结文
湖上晚望寄友人
湖上闲坐
古人与今人
怀石壁山寺
寄梵天上方政侄
读罗隐诗集
孤山闲居次韵酬会稽仁侄见寄
梵天寺二首
寄道士
登武林高峰
赋得送人自阙下还吴
孤山种桃
寄华亭虚己师
读清塞集
春日别同志
登楼怀遵易
读孙郃集
酬正言上人
怀同志
悼广钧师
春日湖居书事寄子璿师
智才大师赞
病中感体元上人见访
草堂秋夜
次韵酬邻僧昼上人
春日闲居即事寄上元敏上人
湖居即事寄仁侄
次韵酬明上人
读杨子法言
边将二首
春晚言怀寄聪上人
读秦始本纪
梵天寺闲居书事
病中怀石壁行绍上人
病起自嘲
草堂书怀
宗庵主赞
圆相赞
无补侍者请赞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