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攀龙 ►589篇诗文
李攀龙(1514—1570)字于鳞,号沧溟,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明代著名文学家。继“前七子”之后,与谢榛、王世贞等倡导文学复古运动,为“后七子”的领袖人物,被尊为“宗工巨匠”。主盟文坛20余年,其影响及于清初。
梁有誉 ►144篇诗文
广东顺德人,字公实,号兰汀。与欧大任等同学于黄佐,有诗名。嘉靖二十九年进士,除刑部主事。与李攀龙等结诗社,史称后七子。因念母,称病归。杜门读书,虽大吏至,亦不出见。卒年三十六。有《兰汀存稿》。
王世贞 ►507篇诗文
王世贞(1526年-1590年)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汉族,太仓(今江苏太仓)人,明代文学家、史学家。“后七子”领袖之一。官刑部主事,累官刑部尚书,移疾归,卒赠太子少保。好为古诗文,始于李攀龙主文盟,攀龙死,独主文坛二十年。有《弇山堂别集》、《嘉靖以来首辅传》、《觚不觚录》、《弇州山人四部稿》等。
吴国伦 ►37篇诗文
(1524—1593)明湖广兴国人,字明卿,号川楼、南岳山人。嘉靖二十九年进士。由中书舍人擢兵科给事中。以赠杨继盛丧礼忤严嵩,谪南康推官,调归德,旋弃官去。嵩败,再起,官至河南左参政,大计罢归。才气横放,好客轻财,工诗,与李攀龙等号“后七子”。归田后声名更盛。有《甔甀洞稿》。
谢榛 ►559篇诗文
谢榛(1495~1575)明代布衣诗人。字茂秦,号四溟山人、脱屣山人,山东临清人。十六岁时作乐府商调,流传颇广,后折节读书,刻意为歌诗,以声律有闻于时。嘉靖间,挟诗卷游京师,与李攀龙、王世贞等结诗社,为“后七子”之一,倡导为诗摹拟盛唐,主张“选李杜十四家之最者,熟读之以夺神气,歌咏之以求声调,玩味之以裒精华。”后为李攀龙排斥,削名“七子”之外,客游诸藩王间,以布衣终其身。其诗以律句绝句见长,功力深厚,句响字稳,著有《四溟集》、《四溟诗话》。
徐中行 ►11篇诗文
(1517—1578)明浙江长兴人,字子舆,号龙湾,因读书天目山下,称天目山人。嘉靖二十九年进士。授刑部主事,官至江西左布政使。与李攀龙、王世贞等称后七子。性好客,卒于官,人多哀之。有《青萝集》、《天目山人集》。
宗臣 ►426篇诗文
宗臣(1525~1560)明代文学家。字子相,号方城山人。兴化(今属江苏兴化)人。南宋末年著名抗金名将宗泽后人。嘉靖二十九年进士,由刑部主事调吏部,以病归,筑室百花洲上,读书其中,后历吏部稽勋员外郎,杨继盛死,臣赙以金,为严嵩所恶,出为福建参议,以御倭寇功升福建提学副使,卒官。诗文主张复古,与李攀龙等齐名,为“嘉靖七子”(后七子)之一,散文《报刘一丈书》,对当时官场丑态有所揭露,著有《宗子相集》。
小李杜
唐宋八大家
初唐四杰
南宋四大家
建安七子
大李杜
元曲四大家
中国古代四大才女
竹林七贤
酒中八仙
苏门四学士
吴中四士
大历十才子
汉赋四大家
宋四家
元嘉三大家
前七子
后七子
公安三袁
南朝三谢
文章四友
三曹
永嘉四灵
岭南三家
江右三大家
江左三大家
晚清诗界革命二巨子
南袁北纪
皮陆
三苏
南施北宋
南朱北王
二程
苏黄
苏辛
苏李
元白
刘白
高岑
王孟
温韦
沈宋
苏梅
四大边塞诗人
济南二安
送京兆闻君移顺天
寄高州太守陈洪载
同祝鸣和赋长歌赠方思道
远招十五叠 其三
砥柱歌上陈留刘相国
文仙石歌送田景瞻
松谷歌赠戚侍御
远招十五叠 其二
赠周子庚太仆行边
重别行送李川甫还沔南兼讯李献吉
赠谢少南
李大夫寿歌
寄朱升之
送梁子材入京
书张大夫事
子鱼南轩看菊
挂剑图
徐学士子容薜荔园十二首 其五 观耕台
远招十五叠 其十二
徐学士子容薜荔园十二首 其十一 花源
石峰歌赠陈侍郎玉畴
午谷歌赠周别驾仲仁
赠叶原静游雁荡归金陵兼呈大司马乔公
远招十五叠 其十四
桂洲诗代夏公谨给事述
题柯行人所藏秋水纤鳞图
沈生来天台示予董子繁露
答谈舜耕卧病池馆见怀之作
相逢行赠何司空子元
赠别周别驾王司理入京十四首 其七
野亭公杂咏六首 其三 野山
赠别周别驾王司理入京十四首 其四
与田司封雅论呈王考功
赠别周别驾王司理入京十四首 其十二
阳羡山歌赠吴隐君
林廷尉以吉四咏 其二 莫庭
野亭公杂咏六首 其四 野泉
徐学士子容薜荔园十二首 其三 风竹轩
异风行
赠别周别驾王司理入京十四首 其十四
赠别周别驾王司理入京十四首 其十
赠别同年王大参唯忠
送陆良弼赴云南
密止堂贻王锦夫方伯
宗伯邵公寿藏诗四首 其一
赠别周别驾王司理入京十四首 其十三
野亭公杂咏六首 其二 野阁
清风
杂言送延平朱使君十三首 其五
与王氏履约履吉文氏寿承休承袁氏补之永之六贤上方山玩月
和何司空委心亭题壁四首 其三
林廷尉以吉四咏 其四 瞻紫亭
赠丁温州敬夫
游道院一首倚前韵
知山堂雅集二首 其一
赠别周别驾王司理入京十四首 其九
杂言送延平朱使君十三首 其二
赋得落星穴送李师文宰将乐
对灯次金大仁甫
春日奉怀边庭实期游道院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